随着第四范式、衔远科技及新壹科技等的“官宣”,新一批国产大模型通过备案的进展浮出水面。综合多方消息,此批共有13家企业的14款国产大模型入列,人工智能企业及垂直领域厂商各有千秋。随着大模型监管进入常态化,垂直大模型的落地应用趋势也越发明显,商业化蓄势待发。
第四批备案出炉
1月26日,值得买科技在官方公众号宣布,其主营业务什么值得买App的大模型产品“AI问答机器人”,正式通过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备案。此前一天,衔远科技也通过公众号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品商大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摹小仙”成功通过备案。此外,第四范式和新壹科技也分别于1月23日和1月19日发布了类似的消息。
据悉,除上述4家企业的5款产品外,获得新一轮备案审批的还包括小米的“小爱同学AI助手”新功能、“零一万物”大模型、创思远达“魔方”大模型、步刻科技“微步情报智脑”大模型、BOSS直聘“南北阁”大模型、识因智能“一叶轻舟”大模型、脉脉“智能问答”新功能、智联招聘“AI改简历”新功能、掌阅“阅爱聊”微信小程序。
零一万物方面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备案信息以网信办相关部门相关官宣为准。此外,记者还联系了小米、BOSS直聘、掌阅等企业,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垂类厂商露头角
“2023年的主旋律是如何做大模型,2024年的主旋律是如何用大模型。”在近日的一场公开活动上,三六零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如此说道。在他看来,千亿大模型是“通才”,但是在单项技能上,经过专业训练的垂直大模型只强不弱,面向企业级场景的百亿参数大模型成本更低,性价比更高,更适用于企业级场景。
事实上,自打大模型风起,行业就一直存在着通用大模型和垂类大模型谁能“获胜”的讨论。而此次新一批大模型备案的落地,也不乏垂类厂商的身影。
比如什么值得买“AI问答机器人”,根据官方介绍,其是一款消费领域垂类产品,将通过对话形式与用户进行交互,帮助用户快速甄选全网优质好物链接。新壹科技推出的新壹视频大模型,则是目前国内首款聚焦视频领域的人工智能大模型。
“从科技大厂和大语言模型到如今更多垂直领域的大模型,这可能意味着垂直领域的大模型商业化进入提速阶段。”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财经评论员张雪峰表示,垂直领域的大模型更专注于解决具体行业问题,例如智联招聘、什么值得买等。这样的趋势可能是因为企业逐渐认识到大模型在特定领域的应用潜力,并积极投入研发与应用。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也对北京商报记者分析称,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垂直领域的大模型更能满足特定行业和领域的需求,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和商业潜力。
但在商业化落地方面,垂类大模型也不可避免地遇到挑战。张雪峰认为,垂直领域的特殊性可能导致训练数据相对有限,而大模型通常需要大量的数据来达到最佳效果。其次,行业内标准和规范尚未完全确立,这可能导致一些不确定性和争议。最后,大模型的商业化应用需要深度融合行业需求,这要求企业具备跨学科的合作能力。
市场需求也是垂类大模型需要迈过的一道坎。此外,技术成熟度、盈利模式探索、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以及应对行业竞争压力实现市场份额的提升,都是垂直大模型需要思考的问题。
监管发力常态化
伴随着第四批大模型备案通过,监管常态化推进的态度一目了然。据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是中国首份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监管文件,也是全球第一部AIGC管理办法。
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曾表示,该办法提出国家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促进创新和依法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
业内人士分析,备案制度的设立,一方面体现了监管部门对于大模型发展的关注和支持,另一方面也表明了监管部门对于大模型的管理和规范的决心。通过备案,大模型的开发和应用有了明确的法规依据,这对于保护用户权益,防止技术滥用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商业化方面,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对北京商报记者提到,通过备案是提高大模型商业化门槛的一个重要步骤,对于大模型商业化而言,备案制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明确了商业化主体的合法性和合规性,二是为商业化提供了监管机构的认可和支持。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提到,现在的管理之下,有一些没有备案的小产品也能上线,主要原因还是迫于国内产品迅速发展的需要,管理上也担心落后。
(责任编辑:毕安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