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通报了41款侵害用户权益的APP,其中不乏鼎鼎有名者:腾讯QQ、小米金融、新浪体育、搜狐新闻……
这些APP的违规行为包括:强制用户使用定向推送功能、不给权限不让用、账号注销难、私自共享给第三方、过度索取权限等等。在我国,互联网公司不规范运营问题存在已久,各种侵犯用户隐私和权益的行为可谓罄竹难书。
尤其是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数据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不少网络公司却利用各种违规行为收集用户数据,甚至窥探用户隐私。
其实,早在2017年6月1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颁布,网络安全问题就被纳入到法律监管范围。在次年颁布的《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中,国家又进一步对互联网企业收集个人信息做出了详细规定。
但遗憾的是,面对明确的法律法规,各大互联网企业反应相当迟钝。对此,工信部曾多次下令相关企业整改。但这些企业或是打折执行企图蒙混过关,或是利用各种花样曲解法规,给自己的违法、违规行为披上合法外衣。
不仅如此,在侵犯用户隐私成为常态的同时,侵犯付费用户权益的现象也日渐普遍起来。热播剧《庆余年》引发的对腾讯视频的热议,就是消费者对视频网站逐步稀释付费用户权益的一次集中反击,此举也被认为是广大用户的一次“觉醒”——中国的消费者,再也不愿意只当任商家摆布的“木偶”了。
值得一提的是,商家在不断“越界”并且“向钱”的同时,居然也强调“科技向善”的理念。这也提醒了广大消费者,单单靠互联网公司的自觉来维护“科技向善”的理念是完全不够的,它需要多方面的协力。
首先,作为互联网用户的我们,必须树立维护隐私和权益的意识。
事实上,这些年来,互联网公司之所以敢如此猖獗地侵犯用户隐私,跟我们自身隐私意识淡薄有很大关系。许多人并没有把隐私当成很重要的事,常常随意地将自己的隐私信息和权限提供给互联网企业。
但现在,我们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在保护好自己隐私的同时,遇到隐私被侵犯的情况,不能一味忍受,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对监管部门而言,这次通报无疑是值得点赞的。但仍需注意,我们的法律法规是不是还存在疏漏?是不是有执法不严的现象?
只有搭建起完善的制度和法律框架,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于超出框架的行为予以惩戒,让其付出代价,这些企业才会收敛不安分的触手,转而健康经营。
最后,作为互联网企业本身,应该做到自律。历史已经证明,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在罔顾民意、只图暴利的情况下长久立身。侵害用户隐私和权益固然可以得到一时蝇头小利,却会失去民心,丢掉更大、更长久的利益。
(责任编辑:李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