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单位所在的写字楼大门前,每到午饭时刻就会出现这样一幕:各公司的外卖骑手小哥在门口站成一团,写字楼的转门里一有人出来就齐声高喊:××的订餐。或者:尾号××××。
写字楼不让他们进去,前台也不代收。除了和客户尽快交接完毕,似乎没什么更好的办法。可是饭点时刻,从几十层的写字楼上下楼不是那么容易,假如有时因各种原因耽搁更难免磨磨蹭蹭。而骑手小哥的时间却是有要求的,他们黝黑的脸上无一例外充满焦灼。
他们的焦灼,逐渐被很多人关注。前不久处长、博士的“卧底”体验,就引起巨大反响。人们已经离不开外卖,可对于外卖骑手这个庞大群体的生活,绝大多数人其实并不了解。因此,那个处长还有博士的“卧底”是有很大价值的,他们通过亲身体验,让人看到了外卖骑手最为日常的生活,也捕捉到了许多值得重视的问题,例如骑手的社会保障、个人权益等。由此,也延伸出一些争议,比如,有些人从他们的“卧底”体验中,总结出了“大数据杀人”“系统可恶”。还有人认为,骑手这一行纯粹是低层次卖苦力,对人个成长没有提升、没有价值。
所谓“大数据杀人”,应该是前不久“困在系统里”的升级版,其本质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新问题,远非“机器压榨人”那么简单。如果把系统当作一种社会运行的模式,那么“困”在其中的,又岂止外卖小哥?社会发展过程中,技术更新所带来一些漏洞和失衡,可以通过技术,以及制度的“补丁”去补救和调整。如何让人,包括社会的运行不“困”在系统里,如何弥补其间的漏洞和缺失,恐怕才是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至于该不该干骑手这份卖“苦力”的工作,旁观者时常不能“感同身受”。骑手这一行的确是主要拼体力的简单劳动,可假如对城市谋生之难有些许理性认识,就必然会承认,对于许多从农村出来刚到城市,缺乏社会经验、教育程度也较低的年轻人来说,外卖骑手最起码为他们提供了一份在城市落脚的生计。这份生计当然无法和大厂程序员、产品经理、高管相比,却很可能是他们所能接触到的最靠近互联网红利的生计。而且,骑手岗位也并不是没有技术含量,路线规划、客户沟通等都需要技术,否则,为什么有人一天能送几十单,而有人却只能送十几单?
在对骑手这个行业的争议中,很多人意识到了存在许多问题,却一时找不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加之网络舆论众说纷坛的特性,时常不免情绪的宣泄和认知偏见,使得许多本该深入讨论的议题,变成了意气和情绪之争,甚至稍有撩拨,又上升到圈层或阶层之争。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创造出了外卖骑手这个新行业,更带来消费需求、就业岗位、就业方式的改变,同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5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释放支持灵活就业、鼓励灵活用工机制的明确信号,同时对出现的一些焦点问题,提出应对之策。
写字楼大门外骑手的脸上布满焦灼,透露了谋生不易。真正读懂他们的焦灼,才有可能寻找解决之道。气哼哼地在键盘上飞速敲下“大数据杀人”,对改变骑手的现状有多少实质帮助?不妨做一个极端的假设:“杀人的机器”彻底被打碎,不再有“外卖”这个行业,骑手们就会有更好的生活吗?
(责任编辑:柯晓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