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广电总局召开电视剧创作座谈会,就市场秩序与行业生态提出一系列规范。其中着重强调,要认真把好演员选用关,以演技和形象气质与角色、剧情适配为标准,反对“唯流量”选用演员。
一段时间以来,影视界对流量明星有着相当程度的依赖。很多制作团队选角不看合适与否,先问流量热度几何、自带粉丝多少,甚至不惜根据“顶流”偏好定制涂抹剧作,闹出了不少笑话。年过半百偏演大学生,满脸稚嫩非装“老干部”,生拉硬拽外加演技浮夸,很难不让人“出戏”。
如此荒诞缘何而来?本质上在于流量经济颠覆了演员与作品的关系。以流量观点看,一个演员的走红,不必然建立在业务能力上,颜值、包装、槽点等都可以成为吸睛理由;一部作品的好坏,不必然建立在观众口碑上,只要播放量、投放量、话题度等指标足够即可。制作团队找来几个“流量担当”,既不用愁宣发成本,还有粉丝免费帮“刷数据”,何乐而不为?而对流量明星来说,恃宠即可受捧,时间一长自然更加飘飘然。久而久之,行业的专业性难免打折再打折。
然而,“唯流量”真的意味着有保障吗?事实上,近两年,随着观众的成熟,流量经济正呈式微之势,“流量明星+大IP=爆款”的公式日渐失灵,“鲜肉”“小花”扎堆的作品口碑翻车的不少。某种程度上,流量明星已慢慢成了一把把“塑料花”,并不再有呼风唤雨的魔力。当此之时,捋顺行业基本逻辑,摆脱流量“绑架”老老实实选角、拍戏,不仅仅是管理部门的纠偏,也是市场用脚投票的必然。
从长远看,流量和热度不可能一直脱离作品和演技而泡沫般存在。建立在专业能力之上的表演,终究会被看见、被认可。《觉醒年代》里两位年轻演员演绎的陈延年、陈乔年获赞无数,《山海情》里几位老戏骨饰演的配角照样抢镜。角色为剧情服务,好作品成就演员,这才是颠扑不破之道。
(责任编辑:毕安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