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科技10月23日讯 近日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帖称,自己在央行征信中心查询自己的征信额度,发现与自己实际的借贷额度有出入,因此,纷纷质疑京东金融等平台是否挪用了用户额度资金。
事实上,早在2023年就有用户在社交媒体对花呗、白条等引发的征信相关问题提出质疑,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是网民对征信报告的“误读”:“征信报告中的余额,指的不是还能借款的余额,而是你的借款剩余本金。比如你的花呗、白条额度有5万元,目前没有借款,那么信用额度就是5万元,余额是0”;“互联网金融平台挪用用户借款额度的说法,完全来自误解”。
“第一次查询自己的征信报告,居然来自一次误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已经出现大批征信普及贴,有网民留言评论称,“人就是在误解中长大的,每次都会解锁一个新技能。”
记者发现,互联网征信每过几年就会因不同原因引发众多网友的关注。如据《北京青年报》2021年报道,有用户突然接到平台欠款还钱信息,发现自己“骑某某单车花费1.5元,也被开通了消费贷款”,另一位知名创业者、默安科技创始人兼CTO魏兴国(云舒),也曾炮轰某知名平台,在自己不知情下开通贷款,造成自己逾期,还款时还引导只按10%最低还款额度,“最大化平台利息收益”。至今,类似的投诉仍然充斥网络。
“因为误会因祸得福,多亏这次是花呗跟白条的乌龙!”有网友在小红书评论称,蚂蚁花呗、京东白条这些主流电商平台的消费贷款,至少是自己主动开通、能提供实实在在的免息和优惠权益。相比之下,生活服务类平台的消费贷金额小、频次多,开通更为隐蔽,经常让人一不小心就“踩坑”,“开通消费贷,一定要擦亮眼睛。”
(责任编辑:谭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