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作为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的疾病,已影响全球约十亿人,其庞大的患病人群和深远的社会影响,成为了全球公共卫生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多为单侧的中重度搏动性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是全球第二大常见神经系统失能性疾病。”日前,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中心主任武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偏头痛具有高患病率、高度失能性、高疾病负担等特点,像一个隐藏在暗处的“健康杀手”,从多个方面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
![](http://image.tech.china.cn//upload/images/2025/0213/102430/221_407716_708df83cf2f6526ec0f227651ca4f4b6.png)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中心主任 武剑
据介绍,偏头痛还可能伴随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21种共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而且,偏头痛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是导致卒中的最重要的非传统因素。18~34 岁人群发生卒中与非传统危险因素(偏头痛,血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更相关。偏头痛显著增加卒中风险1.73倍 ,增加隐匿性颅内病灶发生风险7.1倍。
然而,偏头痛在临床诊疗方面存在着患者就诊率低,医生正确诊断率低,规范性治疗率低的“三低”难题。武剑表示,“公众对偏头痛认知程度低,很多人认为“头痛是小病、不值得去医院就诊”,导致中国偏头痛患者的就诊率仅为52.9%,往往忍到不能再忍才会去看医生。而且,偏头痛尚缺乏客观诊断指标,主要靠医生问诊和患者阐述,加上我国医疗机构“头痛门诊”少,头痛专科医生数量有限,神经内科其他亚专业医生对原发性头痛认知不足,医生门诊工作负荷大,与患者交流时间有限,使得临床上对偏头痛的正确诊断率只有13.8%。”
谈及偏头痛防控,武剑认为头痛防治重心应下沉到社区,贴近患者,才能实现早期诊断与干预,提升防控水平。如今,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让这一模式更加可行。借助AI工具,我们能为社区医生赋能,高效筛查和诊断患者,同时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病情。清华长庚医院已在天通苑开设社区头痛门诊,每天有专业医生坐诊,筛选并帮助需要关注的患者。将人工智能技术、专业知识和模型应用于社区,有望突破头痛防治困境,提升防治水平,让更多患者受益。
另外,偏头痛的治疗药物也非常有限,特别是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MOH)患者、传统药物疗效不佳患者、存在高卒中风险因素的患者,长期处于“无药可用”的状态。
过去二十年,中国偏头痛患者只能使用广谱止痛药等传统药物缓解头痛,然而传统药物存在诸多问题。不规范使用会导致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MOH),9.1%-12%的偏头痛患者因用药不规范导致MOH,而MOH患者的经济负担是普通偏头痛患者的3倍。
据了解,近年来,CGRP成为偏头痛治疗新靶点,新一代口崩剂型偏头痛特异性治疗药物能够快速缓解疼痛及最困扰症状,改善患者失能状态,疗效持续时间长,为偏头痛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偏头痛急性发作期药物治疗的核心目标是快速持续止痛、恢复患者功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经济及医疗资源消耗。而偏头痛预防性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减少头痛及先兆频率,减轻头痛程度及缩短持续时间,提高急性治疗疗效、减少急性治疗消耗、避免急性治疗升级,减少失能,提高生活质量。
武剑强调,偏头痛绝不是一个可以忽视的小问题,它给患者带来的身心痛苦和社会经济负担不容忽视。我们需要提高对偏头痛的认识,重视它的危害,积极寻求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也期待更多像CGRP受体拮抗剂这样的创新药物出现,为偏头痛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责任编辑:谭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