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起,从苹果到三星的手机厂商争相推出AI手机。DeepSeek大模型的火爆更是掀起了新一轮合作热潮,国内多家手机厂商陆续宣布接入,为疲软的手机行业注入一剂强心针。
在AI手机里,我们看到了一种近乎“全自动生活”的可能:一句指令可以点咖啡、自动导航路线、AI群发微信红包。但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隐私焦虑也在升温。
2月15日,21世纪经济报道、南财合规科技研究院主办学术交流会“AI手机隐私危机:新秩序中的安全挑战与抉择”,探讨AI手机时代面临的隐私挑战,推动手机终端厂商、大模型提供者、开发者、政策制定者与消费者寻求共识,探索解决方案。

AI如何装进手机:两张地图
要理解AI手机如何运作,必须从两张“技术地图”开始:端侧AI与云侧AI。
端侧指的是AI在手机等终端设备上进行计算和处理,响应快、隐私保护能力强、网络依赖性低。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周辉在会上指出,端侧AI理论上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数据传输,避免用户敏感信息被上传至云端。如果管理到位,这是一种“更私密”的解决方案。
南财合规科技研究院院长、21世纪经济报道总裁虞伟提及,在此前实测中发现,尽管手机厂商都宣称自己的端侧AI大模型能力,但普遍的AI功能仍依赖云侧大模型。端云协同中,用户与模型交互数据密切,较多涉及个人隐私。而模型数据黑箱化,数据处理方多元,交互数据如何流动、是否涉及第三方?数据链路不够透明。
在当前的AI手机开发中,端侧、自研AI的端云配合,还是第三方AI的端云配合三条技术路线的优劣势各不相同。
尚隐科技有限公司CEO张仁卓指出,纯端侧的模式能完全在本地处理用户的数据,安全性是比较可控。但其风险是,在第三方App介入时,隐私保护的边界往往模糊不清,也容易引发数据滥用或过度采集的问题。而且受限于算力问题,端侧AI往往难以独立完成所有任务。张仁卓表示,当前的主流模式依然是端云配合,即将数据处理分散到本地与云端。
AI如何代操作:一把钥匙
无论技术路线如何,要让AI智能体操作手机,部分厂商依赖一把万能钥匙:无障碍权限。
北京汉华飞天信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根介绍,无障碍权限原本是为方便残障人士使用手机而设置的特殊功能,它涵盖视觉、听觉、肢体残疾辅助等多方面功能,比如可以监控屏幕内容,模拟用户点击、滑动、输入等操作,从而帮助残障人士也能使用手机。
为了帮残障人士“打破障碍”,无障碍权限能够打破各个App之间的沙箱隔离机制,具有极高的权限,彭根称之为手机里的“上帝模式”。
可以想象,“上帝模式”也容易被不法分子滥用为窃取用户信息的工具。例如,恶意程序能够利用该权限监控用户屏幕,窃取银行密码、短信验证码等信息。同时,还能够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静默安装恶意软件,伪造用户行为(如自动刷单、点赞),带来极大的安全风险。
AI隐私风险:三个背景
中国信通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主任何波表示,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相关产业正在向多智能融合新阶段发展,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AI手机作为创新应用的探索和尝试,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
何波指出,AI手机隐私保护并非“法律裸奔地带”,现有监管法律法规对此已有相关规定。例如,《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了处理个人信息的要求,包括知情同意规则,最小必要原则等;今年1月1日生效的《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进一步对涉及自动化工具、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数据处理活动作出了特殊规定,这些都可以作为AI手机的监管依据。但与此同时,AI手机涉及主体众多,数据在不同主体间流动,导致各环节责任难以区分,也确实存在监管挑战。
何波还提到,AI手机作为一个新应用新事物,对很多普通用户而言目前还难以清晰认知到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尤其是在用户信息被抓取和隐私权限被开启时。此外,虽然现在的隐私政策更加细致了,但对普通用户而言也更加复杂难懂了。
“与此前以App为抓手的隐私保护不同,AI手机行业生态更为复杂,涵盖手机终端、第三方大模型、APP以及云服务等参与方,各方在数据安全上的责任关系仍不明确,挑战更大。”虞伟指出。
此外,AI智能体逐渐成为智能生活的核心中枢,如何在AI能力超越人类的情况下,始终让AI Agent以服从人类命令为前提工作,保持人类的主体地位?当我们与AI越走越近,或许更应该思考以人为本的路径。这一传统上未完全回应的问题,亟待在制度和伦理层面进行思考。
(责任编辑: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