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科技7月26日讯(记者 张润琪)“‘使命’是用生命换取的第二条命。所以其实对于蒋律师和我这样的创业者来说,生命都没那么重要。但是我们用生命换取的另一条“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无讼网络科技CEO孔令欣在创始人蒋勇律师离开无讼一周年之际,如是说。
他们眼中的“使命”究竟是什么?带着疑问中国网科技记者,走进了这位创业者——无讼网络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 孔令欣。
无讼网络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孔令欣
科技变革法律服务
2014年,“互联网+”盛行的年代,新兴技术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传统法律行业,正是看到了互联网的无限可能,无讼创始人蒋勇律师于2014年再度创业,蒋律师在法院和律所的两次事业投入之后,开启了他的第三次创业。于是,一家法律科技公司诞生在故宫东600米四合院内,取名为“无讼”。
“无讼”语出《论语·颜渊》:“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为“没有争讼”。在传统儒家的理念中,“无讼”是“听讼”的最终目的。
“天下无讼”的梦想,自始便被蒋勇律师根植于无讼的基因之中。2022年1月8日, 无讼新掌门人孔令欣正式履新,行业内外再次将目光聚焦在这位技术出身的接班人,与其说人们是在观望着无讼的未来,不如说人们在观望着法律科技的未来。
孔令欣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说到,“我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一名工程师,我对架构、组织形态和产品结构很敏感,于是在我进入法律行业,审视法律行业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很有特色的行业特征。第一,律师群体很有趣,他们的组织形态大多数符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趋势规律;第二,律师群体大部分人还是在用时间换取价值,所以能够节约时间成本的基础设施与工具在法律行业就显得极其重要。”
孔令欣提到,在律师办理案件的类型上,大概可以分为专家型、经验型和程序型,其中专家型业务我们也常称之为“非标案件”,即案件本身的法律关系和法律适用复杂,在一些核心的分析节点不仅需要对法条本身熟悉明了,甚至要深究其中的法学理论和行业知识。这部分案件往往由行业金字塔顶端的精英律师团队办理。
而经验型和程序型案件我们往往可以归为“标类案件”,也是社会公众遇到最多的案件类型,即案件本身的处理具有标准化的特征,经验型案件在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上高度集中,律师在办理类似案件中更多可以依赖于知识积累。通过自己或者同行过往的经验寻找办理类似案件的策略方法,如婚家、劳动、房产业务;程序型案件则更加依赖程序推进,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并不复杂,只要证据充分,案件的办理过程具有很高同质化特征,如一些简单的咨询、交通肇事类案件。在对案件分类的过程中,会发现用产品思维帮助律师提取业务流程中的“最大公约数”,能够极大提升律师工作效率。
孔令欣认为,以上现象观察的背后,恰恰反映出了当下法律服务市场的现状。当下的法律市场环境下,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土壤结构,所以要改变“土壤结构”,就需要工具,需要先进技术,于是基于互联网的科技能力,进一步变革传统法律行业的发展便是大势所趋。
围绕“互联网技术会颠覆律师行业吗?”“未来十年是否还需要大所?”这类问题,在法律行业引发热议,虽然还没有最终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基于互联网场景、科技手段引领的法律行业的变化,势必带来法律行业的全新时代。
无讼,以“解决问题”为目标
“无讼当下在做的事情和未来要做的事情都是在为律师、法律服务需求方解决问题。”孔令欣告诉中国网记者,在传统的法律服务模式下,律师和法律服务的需求者都存在些许困扰。例如,实习律师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师父”,业务能力得不到提升;成熟的律师面临着客户资源单一,案源不足的问题;从法律服务需求者角度来说,他们无法判断律师业务能力的高低,可能难以找到合适的律师,获得的服务质量缺乏保障,费用不透明等,而无讼成立的意义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追溯最早的法律科技项目,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早期是互联网化的法律机构,它更像是律师网络营销平台。一方面从线上的免费法律咨询切入,以此作为导流的途径,吸引大量可能有法律服务需求的人;另一方面则为律师提供宣传渠道,通过营销推广盈利。
而伴随着互联网的进化,近年来的法律科技项目也开始更多地以组织律师提供法律服务为核心目标。有的将自身定位在一个细分的领域,比如为创业公司、中小企业提供工商注册、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等方面的多元服务。这些服务甚至不完全是法律领域的,而是围绕着目标客户的多元需求设立。与早期法律科技项目不同的是,它们并不突出提供服务的律师的个人特点,而只是提供标准化定价的特定服务项目。
分散式的服务模式,让法律科技本身变得多维且相对复杂,律师群体要提升工作效率和作业能力就要同时兼顾多个平台或产品。那么作为早期躬身入局的”无讼”,又以怎样的创新模式探索法律科技之路呢?
首先面向供给侧,无讼先后推出了法律人内容社区“无讼阅读”、法律检索工具“无讼案例”、律师培训阵地“无讼研究院”、律师协作平台“无讼合作”等一系列工具,从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品牌塑造、业务合作等方面为律师提供帮助,与全国各地的律师建立了紧密联系。
无讼藉由司法大数据,对法院裁判文书的解构,识别出了每一份裁判文书中的案件类型、审理法院、代理律师、原被告诉求等诸多信息,并且将律师与案例数据关联匹配,客观地展现代理过诉讼的每一位律师的专业领域和执业经验。而这些数据综合起来,就可以形成一个多维的律师字典。只要以每一位律师的身份为维度,就可以生成围绕着每一位律师的律师名片体系。
与此同时,无讼搭建的行业协作平台“无讼合作”,也是律师日常协作办案的主要工具之一。例如它可以帮助律师更高效地进行异地合作。律师在平台发布需求后,系统会按照需求类型,推送给相应的合作律师,一分钟,就会有律师应征,用最高效的方式完成异地查档、案件代理、请教问题等异地合作;又例如,在疫情期间,很多律师通过这个工具解决了流动性受限的问题。
据无讼官方介绍,截止2022年5月,无讼平台的认证律师已突破18万人,占全国执业律师总数的33%。
中国网记者随机采访了身边的律师朋友,提及无讼,很多律师都十分熟悉。一位来自河北的律师指出,无讼作为自己平日办案、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尤其是案例检索,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还有一位律师告诉中国网记者,无讼律师字典的庞大数据基础,为广大律师提供了个人名片数据库,能够有效解决法律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案例数据、用户评价为律师专业能力代言。
而面向需求侧,如何在法律服务中,建立信任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正是因为法律服务的专业门槛高,老百姓很难辨别律师的专业能力,因此,人们才更多地选择了通过人脉网络寻找律师,把信任建立在熟人关系之上。因为老百姓需要的是“靠谱的律师”与“确定性的服务”。
在互联网时代,搭建以流程化、标准化作业平台融合智能司法大数据的Saas系统,为老百姓识别真正普惠安心的法律服务创造了新的可能。
未来,互联网平台将有可能实现拆分法律服务,分配不同律师完成法律检索、证据搜集、策略制定等工作,从而真正成为一家无边界律师事务所。而这恰恰就是蒋律师给予无讼的不变方向:建设法律行业的基础设施,搭建法律行业数字化信息高速公路。
无讼,愿“天下无讼”
目前,国内的法律科技项目层出不穷,但从整体来看,这个行业还存在着很多比较明显的问题。而且无讼作为早期法律科技的代表,多年以来坚守初心地为律师服务,很多律师甚至认为“无讼”是一家公益组织。对此中国网记者在无讼网络科技CEO孔令欣口中得到了这样的答案。
“蒋律师创办无讼,终极目标是希望’天下无讼’,这是一条十分艰难的道路,但从蒋律师创办的那天起,无讼就带着这份使命前行,致力于法律行业更美好,成为“人民律师为人民群众的服务载体”。
面对行业现阶段的诸多的问题,孔令欣也并不是十分担心,“其实这些问题都有解决方案的”。无论如何,必须承认的是,技术正在不断进步,律师行业的变化也正在发生,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投入行动。即使目前的传统法律服务模式并没有被真正撼动,新的技术也已经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
孔令欣认为,无讼未来发展的理想状态是搭建好行业基础设施,从而更好地为百姓、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同时,通过携手更多社会力量,将无讼这份“法治梦想”得以实现与传承。为律师、为百姓甚至为更多法律职业共同体,建立一个正循环的生态。最终,真正实现“让法律更好地服务每个人”。
(责任编辑:谭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