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订酒店都是通过几个APP比价进行的。前不久,我在网上订了售价280元的酒店,过几天后再看标价时,发现比我之前订的价格便宜了几十元,于是我取消原订单,重新下单,结果价格却涨到了300元。”11月8日,消费者李佳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说起自己预订酒店的经历。
在传统商业零售业态中,商家为了招揽回头客,都会给老顾客一定的优惠。但在互联网时代,越是老用户,可能越意味着享受更少的优惠,甚至被商家区别对待。
消费者在享受互联网便利的同时,也在默默忍受着被算法歧视,订机票、订酒店甚至订外卖时,都可能遭遇大数据杀熟的尴尬。
大数据杀熟侵害消费者权益
与李佳有过类似经历的消费者还有很多。
消费者张女士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说,对于大数据杀熟,她早有耳闻,但其实很多时候,消费者都处于被“割韭菜”而不自知的状态。为了避免被“割韭菜”,她在购买机票或预订酒店时,会用自己的账号先在相关平台浏览并确定好行程和酒店,再用家人的账号购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11亿人,拥有互联网网站422万个、应用程序302万款。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日趋广泛,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尤其是侵犯个人隐私的大数据杀熟,已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对于消费者来说,大数据杀熟现象主要表现在价格歧视上,也就是“不同人不同价”。一些平台利用繁复促销规则和算法,对不同消费者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比如,使用不同账号登录同一平台,用户看到的同一款产品价格却不一样;或者使用不同型号的手机登录同一APP平台,显示的价格也不同。
据记者了解,在APP平台上,越是活跃用户,越容易被大数据“杀熟”。
今年1月7日,在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召开的“网络消费领域算法规制与消费者保护座谈会”上,中消协明确指出,有些经营者利用算法进行价格歧视。一是对新老用户制定不同价格,会员用户反而比普通用户价格更贵。二是对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制定不同价格。三是多次浏览页面的用户可能面临价格上涨。四是利用繁复促销规则和算法,实行价格混淆设置,吸引计算真实价格困难的消费者。这类算法造成选择性目标伤害。
遏制大数据杀熟有法可依
为了有效规范商家滥用与泄露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今年1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对大数据杀熟等一系列问题作出了规制,给消费者保护个人隐私、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其中,《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应当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结果公平、公正,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对此,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该法规的主要规制对象是网络销售、生活服务、社交娱乐、信息资讯、金融服务、计算应用等领域的重要互联网平台企业。由于这些企业掌握海量用户数据,一旦个人信息被泄露或滥用,就可能对消费者权益造成很大侵害,甚至对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吴琦表示,一些企业就是通过掌握消费者的经济状况、消费习惯、对价格的敏感程度等信息,对消费者在交易价格等方面实行歧视性的差别待遇,误导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企业,“在向个人进行信息推送、商业营销时,应当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向个人提供便捷的拒绝方式”。这其实是将算法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在源头上遏制了大数据杀熟现象。
每年双11大促之后是消费投诉的高发期,且不少投诉都涉及大数据杀熟问题。对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个人信息保护法》集中解决了电商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信息问题,将成为未来互联网产业个人信息管理的制度“蓝本”,可以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在今年双11之前,电商平台纷纷公开了自身的个人信息保护策略,以透明化的方式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改善用户体验,并试图厘清各自平台在保护用户个人信息时应负的责任。”
“以往,消费者受信息和专业知识限制,遭遇大数据杀熟时,取证难度大,维权成本高。大多数人会不了了之。”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在《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明确地对大数据杀熟行为做出相应的限制和处罚规定。虽然在监管大数据杀熟的具体操作层面仍会有一些难度,但法律的明文规定对违规企业还是有震慑力的,同时,也让消费者在维权时有法可依。
全方位完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
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保护个人信息,是数字经济在规范中前行的一大重要举措。但是,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仍需要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
财经评论员张雪峰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监管层的角度讲,我国要建立健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完整个人信息保护“链条”,严格执法,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宣传教育。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各大互联网平台要严格落实法规要求;而从用户角度来看,消费者要提升信息保护意识,正确应对信息安全风险。“避免大数据杀熟其实就是对抗算法,因此在互联网上留下的行为数据越少越好。”吴琦建议,消费者可以多安装些功能相似的软件进行价格比较,减少在平台使用搜索收藏等功能的频率。
据记者了解,OTA(在线旅游平台)的消费纠纷往往比售卖实物的电商平台更难维权,因为OTA“价格浮动”“不同供应商显示价格不同”等话术让消费者很难保留证据。
对此,安光勇则认为,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未来应该可以让大数据杀熟行为在网络上留痕,企业就不得不考虑其长远发展的综合成本。
“对于消费者来说,《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在保护个人信息的同时,消费体验也将得以提升。”盘和林认为,“从长期看,个人信息保护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执法焦点,需要政府、平台和消费者多维度地长期磨合,全方位地完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
(责任编辑:柯晓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