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一地鸡毛还是“剩者为王”,纷纷扰扰的共享经济终于迎来交卷时刻。最近一段时间,小电、哈啰、怪兽、滴滴都传出消息,准备在今年冲击上市。
从个体看,这些企业成立时间均超过四年,以科技股近些年的IPO速度,也算合理,甚至滴滴这样的体量,八年创业有余,估值超过600亿美元,还不上市甚至让外界觉得“匪夷所思”。
而从整体看,这些企业无疑是共享经济在各个细分领域的“独苗”。
2015年前后几年,共享经济横扫互联网各个维度,并前所未有地把线上和线下市场结合,包括但不限于单车、打车、充电宝、上门服务、民宿等领域。但最终成了大气候的只是上述企业所在行业。
即便这样,想象中的正名时刻还是晚了很多年。
比如共享单车,一度是摩拜、ofo的双雄争霸,但并没有独立蹚出生路,摩拜被美团收购,换了名字变成了美团庞大生态的几分之一。ofo已经名存实亡,彻底退出市场。反倒是哈啰出行有点后来居上的味道,走出了一条岁月静好的路径。
共享充电宝更有意思,起初不被人看好,慢慢有了盈利能力,但始终没有被当成大生意,至少没被巨头看上眼,传闻中的被巨头并购或者互相合并都没有到来,独立上市更像是不得已而为之。
大公司也有大公司的苦楚,滴滴就是如此,安全事件让这家出行巨头放缓了商业层面的脚步,待一切完善之后,才是如今加速的时候。
无论如何,共享经济为数不多的代表性企业开始递交答卷,齐刷刷地选了上市这个命题。财务上的透明,资本层的投票,是相对客观的试金石。
共享充电宝,小电、怪兽的上市,也许能够解答消费者“充电太贵了”的疑惑;也能通过融资扩张,进一步加快还没有分出胜负的产业洗牌。
共享单车是与城市管理密切相关的产业,在摩拜、ofo盲目厮杀之后,哈啰上市披露数据,也能一窥城市严控单车投放之下,共享单车的真正出路。
关心滴滴、关心网约车的人更多,除了巨头公司的实力展现,由于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未来均与共享出行有关,它能交出什么成绩,不是股价那么简单。
除了产业前景、消费体验,共享经济的交卷时刻,还事关这一商业模型的自我论证。尽管业态不一,但共享经济的核心要义,是平台把一方闲置资源(人、物或服务)提供给另一方的交易。
可惜,在实践中,共享经济产业并未达到理论上的最优配置,由于竞争的驱动,许多所谓的共享经济只是在获取便捷度上降低了门槛,但实际上产生了更多的资源浪费。
当然值得反思的还有更多,比如始终应该放在第一位的安全问题,近期的货拉拉事件,又在重演当年的滴滴悲剧;比如私家车的共享租赁、上门美甲等服务几近销声匿迹,症结又在哪里?
答案不可能唾手可得,但总得答题交卷。
(责任编辑:柯晓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