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刺激过剩的时候,听觉苏醒,蔚然成风。
当下,耳机成为和手机共生的媒介,成为“人体的延伸”,渗透进日常生活,“听”也随之成为网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频作为“热媒介”的价值日益凸显。
“听”能够让人解放双眼,摆脱纸媒和电子屏的束缚,让以往不适合进行视觉阅读的时间和空间,都能进行有声阅读。喜马拉雅作为有声阅读践行者,成立12年间,积累了数亿活跃用户,引领“听”成为国民新潮健康的生活方式。
近日,喜马拉雅上线《2024年度收听报告》,听友可以通过生成自己的报告,查看今年的收听偏好和行为。据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喜马拉雅全场景月活跃用户达3.03亿。通过收听报告,我们看到藏在“耳机”背后的一个个鲜活个体:他们可能是4岁小朋友,也可能是在读大学生;可能是新手父母,也可能是职场新人;可能是企业老板,也可能是退休老人;还可能是视障小主播、教师、厨师……他们在通勤的时候听,在运动的时候听,在做家务的时候听,在陪孩子的时候听,在晚上睡不着的时候听。
“在大多数迷茫的时间,‘听’让我感觉到力量。”上海师大在读学生高薇说,喜马拉雅陪伴她从中学进入大学。
总有好事发声
声音蕴载着人类的心灵史和智慧史,充满魅力和力量,陪伴、治愈、浸润我们的生活。“听”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让我们始终相信总有好事发生。
00后高薇是上海师大在读研究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一代,她从初中开始即养成在喜马拉雅听有声书的习惯。一开始听《盗墓笔记》番外故事,后来听阿云嘎的《歌剧魅影》,考研时听专业课和政治课,现在听有声图书和播客,可以说,喜马拉雅一直陪伴着她的青春成长。“声音能够带来心灵抚慰,和单纯的看是不一样的,声音能够把我更强烈的拉进故事场域。”高薇说。
考研成功上岸,高薇从山东来到上海,即将硕士毕业的她又将开启新的旅程,对她而言,喜马拉雅“像是黑夜里牵引着我的一双温暖的手,无论是考研、写毕业论文、找工作,在大多数迷茫痛苦的时间,它都在陪伴着我,让我感觉到力量。”
“好事”也发生在90后厨师大侠身上。由于厨师工作的特殊性,大侠每天有12-14小时需要呆在厨房里,听喜马拉雅成为他工作时解闷消遣的唯一方式。只用四年多时间,大侠的收听时长已经达到35187小时以上。“听喜马拉雅不仅让我的工作变得不单调乏味,对我性格的改变也是脱胎换骨的。”大侠说他以前很容易出言不逊,和人发生不愉快,在喜马拉雅听了很多历史内容和个人成长内容后,“现在温和了太多太多 ”。2017年即出来闯荡的他已经在喜马拉雅听完春秋战国、秦汉三国、唐朝等相关历史内容,以及白夜剧场的所有剧目,有时还能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科普历史人文,讲讲大案热点。“喜马拉雅让我更加充实开朗,勇往直前。”
与文字相比,声音入耳入心,对于视障群体而言,更是如此。北京市盲人学校初一学生王旭尧,双眼仅有微弱视力,他已经在喜马拉雅听了超过2500小时。相比于用微弱视力阅读或触读盲文,“听书”让他跨越了视力限制,接收信息的速度变得更快。王旭尧说,喜马拉雅就像一台时间加速器,也是他的全能助手。“我可以在上面找到我好奇的故事和知识,主播讲的很生动。”不止于“听”,王旭尧还是一位视障小主播,有多部参与演播的有声作品在喜马拉雅上线,他说“声音能够把情感和画面传递到我的心里。”
对于视障者而言,喜马拉雅无疑用声音为他们推开了一扇精神之窗。
每一天的精神食粮
“眼球经济”时代,当速食快餐内容过度刺激人们的视觉,优质的价值内容变得稀缺,也更弥足珍贵。当下,人们普遍容易滋生内耗、焦虑的情绪,心绪在“奋斗”和“躺平”之间反复横跳。短平快的视觉刺激内容可以让人们暂时摆脱内心的焦虑,但脱离屏幕,进入生活,内耗和焦虑一分都不会少。如何让人们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内心安定的力量?试试——“听”。
青亭是一位中学语文老师,也是健身达人,不论在家休息还是在健身房运动,她都会习惯性戴上耳机,听喜马拉雅“无用学”大师课,听蒋勋讲中国美术史,一听就是1个多小时。爱看画展的她在听完大师课后,开始真正理解每一幅画想要表达的内容。“大师课和画展里,我更深刻地感悟到了生命的美好和灵魂的丰富。”青亭也会把她在喜马拉雅汲取到的知识在课堂上分享给学生,学生们因为她的分享和讲解,对语文有了兴趣,从而感受到中国古诗词之美。对于青亭而言,健身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听书则可以让内心更充实。
当下,播客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新宠,据喜马拉雅联合益普索、日谈公园发布的《2024年播客行业报告》显示:播客正在快速占领用户的媒介使用时长,成为不容忽视的新兴媒介。
对于中古店创始人Monica而言,在喜马拉雅听播客,则是她每天通勤路上的精神食粮。每天,在家和店铺往返近1小时的枯燥通勤里,Monica会打开她爱听的播客,比如《搞钱女孩》《声动早咖啡》等商业财经播客。她说,这些播客帮助她经营中古店打开了很多思路,“播客里会分享奢侈品行业的现状、知名奢侈品公司的战略调整,以及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变化等等,这都带给我很多启发。”Monica还喜欢听女性成长类的播客,在她创业遇到困难时这些能带给她鼓舞。现在,她开在上海愚园路的SoulsVintage中古店已经拥有40多名员工,她打算未来做一档自己的播客节目,“把自己的创业心得分享给更多人”。
声音是最能让人感受到温度的媒介,00后职场新人Royi说喜马拉雅是她的“蒸汽眼罩”,每晚帮助她入睡。Royi是因为大学四年级一次近视手术下载了喜马拉雅,在眼睛术后休养期间,“我几乎日日夜夜都在听,客厅、厨房、阳台……这些日子还好有喜马拉雅陪伴着我,不然我都不知道如何度过”。那时恰逢大四毕业季,论文、考试、留学各种事情堆在一起,焦虑让Royi晚上睡不好觉,“沉浸在喜马拉雅的有声故事中,对倍感压力的我而言,既是陪伴也是精神慰藉。”Royi现在已留完学回到国内进入职场,但睡前听书的习惯她还保留着。睡觉前,她都会先打开喜马拉雅,设置收听1个小时,然后在有声故事的陪伴下进入梦乡。
在喜马拉雅,声音可以滋养精神的土壤,帮助我们收获内心丰盛的力量和每一天的精神食粮。
守护“一老一小”
从保护眼睛的角度来看,音频是对老年人及儿童十分友好的媒介。“一老一小”作为一个家庭需要守护的两端,声音是精神守护的重要力量:声音像一道数字桥梁,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收获精彩的退休生活;声音更为孩子们创造出奇幻的有声世界,让他们在故事中获得滋养和成长。
从电视台退休后,旅行、运动、听喜马拉雅,成为沈坚清退休生活的三大爱好。他说,旅行是为了看见更大的世界,运动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听喜马拉雅则是“精神食粮”。沈坚清工科背景出身,在退休后的旅行中,他时常感觉自身人文历史素养积淀不足,于是开始听喜马拉雅。“景色可以直观地看到,但是一个城市、一处古迹或一方风俗背后的文化底蕴,却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历史知识才能看懂。”喜马拉雅俨然已成为沈坚清退休后的老年大学。
“我之前去英国旅行,就在喜马拉雅听完了英国历史才去的。”现在,“听”是69岁的沈坚清最主要的阅读方式,“我现在95%靠听,看补充5%,这样可以降低眼睛疲劳,保护眼睛。”他说,退休后最大的问题是时间多了,“听喜马拉雅是我的精神食粮,让退休生活不无聊,精神也变得充实和丰富”。
在中国,0到14岁儿童有2.53亿,全面放开二胎后,每年有接近1800万的新生儿。面对数量庞大的儿童群体,喜马拉雅儿童App为0-12岁孩子打造了一个丰富的“资源池”,作为“一站式儿童素养教育内容平台”,从百科知识到经典名著,从语言启蒙到国学熏陶,从“听读”到“阅读”,为孩子们的素养启蒙提供了全方位综合解决方案。
马子翊快4岁了,每天不论出门还是睡前,都要听喜马拉雅儿童的牛津树双语故事机,每天听至少1小时。“没想到他这么喜欢,今年国庆回山东老家,6小时的高铁,他听了一路,不吵不闹。”马子翊的妈妈吕女士说,Kipper、Chip、Biff(故事机IP玩偶)成了他的好朋友,走哪他都带着。
马子翊听故事的时候很专注,小小年纪不仅能记住故事内容,还能用故事里的语言和小伙伴聊天,令吕女士十分惊讶。“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英文启蒙,也锻炼了他的语言发育,而且,作为双职工独立带娃家庭,故事机节省了我们很多精力。”
在带娃省心省力上,女儿5岁的Ivan深有同感。从事市场相关工作的Ivan遇到工作繁忙、需要加班的情况时,他用喜马拉雅儿童·波波球给女儿听《西游记》《冰雪奇缘》《小猪佩奇》的故事。“波波球不仅外形小巧、可爱,容易被孩子喜欢,里面的故事资源也很丰富,听故事也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波波球在陪伴女儿成长的同时,也保护了视力。现在,女儿每天吃完晚饭后,不会想着打开电视,而是迫不及待地打开波波球,沉浸在声音世界的奇妙里。Ivan也不再焦虑孩子的“陪伴与教育”问题。
最近,牛津词典将“脑腐”列为2024年度词汇,指“在社交媒体上过度消费琐碎、低质量、低价值内容而导致人的精神或智力状态恶化”。比如短视频“一刷”就是几个小时,“刷完”仍觉得内心空虚、疲惫不堪。这可能是患上了“脑腐”(brain rot)病。
相形之下,“听”则成为新潮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清晨起床到深夜睡前,从少年儿童到退休老人,从洗漱、通勤、运动到家务、哄娃、助眠,“听”已经全时段、全年龄、全场景陪伴于我们的生活。声音的表达对人感官的冲击和唤醒来得更为直接,当眼睛忙碌或需要休息的时刻,声音会带给我们多彩而极致的体验。
“听”风蔚然,随着“耳朵经济”日益备受关注,“听”的故事仍将继续。
(责任编辑: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