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9日微信公开课PRO在广州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120急救中心负责人和社会急救行业专家齐聚活动的社会急救圆桌会,共同围绕如何利用微信平台的技术能力,提升社会急救效率和创新发展进行了经验分享和深入探讨。
圆桌会的分享环节邀请了来自重庆、苏州、东莞、天津和全球复苏联盟的负责人围绕如何利用“救命短信”提升救援效率展开了经验分享和探讨。“救命短信”源自2022年短信链接跳转微信小程序这一技术能力开始被应用到120急救领域。在这一技术能力的支持下,呼救者拨打120后,当地急救中心能够借助短信向用户手机发送一条带有小程序链接的“救命短信”。借助短信唤起小程序视频通话的能力,一方面当事人能够与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双向通话,在指导下进行正确施救,同时急救中心能够快速定位用户的地理位置派车前往。这种“短信+定位+视频”的急救模式已逐渐成为急救标配,包括重庆、天津、江苏、广东等全国61个重点地市已陆续上线,覆盖1.3亿用户。
“救命短信”覆盖全国61个重点城市,多地分享城市急救范例
“视频通讯技术在院前急救的创新应用,有效提升了急危重症的早期识别、干预及救治,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赵金川如此总结。作为我国最早建设的急救中心之一,重庆120指挥中心早在十年前就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救援效率,以解决当地持续增长的120呼叫情况与急救资源有限的困境。在经过多种尝试后,他们将目光锁定在了小程序。2022年,“渝视救”视频120小程序在重庆全市正式启用,急救人员可以通过视频快速提供准确、专业的救援指导。至此,拨打120后与等待救护车到达前的这段“黑障区”终于被打破了。
东莞市医疗救护120指挥中心基于“短信+定位+视频”的小程序模式,推动院前急救变革。“微信定位可精确到10米,大大节省了医生找病人的时间”。对于微信“救命短信”,东莞市医疗救护120指挥中心刘赴平现场评价道。他同时指出,在疫情的推动下,视频通讯技术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涵盖了医学会议、急危重症会诊等诸多方面。自2024年5月至12月31日,东莞市120指挥中心与呼救人、救护车医生成功接通了近12000例多方视频通讯急救事件,视频接通率达到74%。此外,东莞市已有100台AED接入“企鹅急救”地图,已培训14000位社会急救志愿者。借助急救力量与资源的高效率整合与精准连接,全方位地为东莞“社会救援圈”构筑起坚实有力、多维度的社会应急保障体系。
2024年,苏州市联手腾讯,基于公益AED设备+急救志愿者体系+应急救援调度系统,探索打造华东地区首个“黄金4分钟”医疗急救圈。当一位英国留学生在苏州一所大学突发心脏骤停时,“AED+志愿者培训+视频指导+医疗顾问”的“苏式急救”范例跑出生命接力赛成功挽回了一条生命。
天津的胸痛中心密度位居全国第一,但天津市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已连续8年下降。这背后,就有“成救心生”项目持续发力。“成救心生”在广泛布设AED的基础上,“企鹅急救”小程序链接志愿者、医疗机构、急救设备,“灵心志愿者”小程序提供培训/考核系统,从而搭建了涵盖天津市“16”区、公共区域全覆盖的社会化应急体系,联动志愿者高达10万。
不止于急救,小程序持续探索社会应急领域
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通过“救命短信”接警数量已超过110万例,其中视频指导超过9万例。这一融合了“短信+定位+视频”的小程序院前急救模式极大地提升了120急救领域的救援效率,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通过各地急救中心的不懈努力与创新实践,以及全球复苏联盟的积极引领,更多人了解了在提升急救效率、优化心脏骤停管理体系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与宝贵经验。
在120急救场景之外,微信也在更多的社会应急场景作出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尝试。作为全国首个接入官方数据的互联网预警平台,“中国地震台网”小程序自上线以来已有超1200万用户开启预警功能。平台累计成功发出133次预警,成功率达100%,平均预警耗时仅650毫秒。在9月18日晚发生的合肥4.7级地震中,平台向13万用户及时推送了预警信息,并对距离震中较近的3000位用户发出了强提醒。
急救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行为,它需要官方机构、社会组织、政府部门乃至每一位普通民众形成合力。期待未来在科技的助力下,更多“数字救命锦囊”被上线和应用。
微信开放平台医疗行业团队的马欣竹
腾讯广州分公司总经理胡仁杰先生
全球复苏联盟中国事务主管陈纬国先生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院前急救部副主任赵金川先生
苏州市急救中心副主任王亮先生
东莞市医疗救护120指挥中心主任刘赴平先生
天津胸科医院李昭颖先生
腾讯ssv时光实验室副总经理胡晗翰先生
(责任编辑: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