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新华社发布关于外卖的专题报道。文中指出,随着外卖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外卖市场。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中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已达5.45亿人,约占整体网民的五成。
通过扩新店、出爆品、拓客群,外卖业务有效激活了实体经济,为实体店带来了新增量。中国饭店协会外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史晓明表示,随着网络外卖平台的壮大和消费者习惯的改变,外卖不仅是迭代最快的行业之一,还不断催生出新的消费增长点。
餐饮外卖规模已超1.2万亿,行业集体探索线上新曲线
中国饭店协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餐饮外卖市场规模约1.2万亿元,占餐饮收入的比重升至22.6%,外卖等数字化服务已经成为餐饮企业重要的增收渠道。
商务部近日发布的数据也显示,2023年我国在线餐饮销售额增长29.1%,占餐饮消费总额比重进一步提升到22.2%。
一批头部餐饮品牌正在逐步提升外卖业务占比。据小菜园招股书披露,小菜园2024年前八个月外卖业务收入占比达37%;绿茶2024年前三季度的外卖业务收入为5.20亿元,已超其2023年全年外卖业务收入的总和;香港快餐企业大快活在最新财报中表示,其内地餐厅未来将专注外卖业务。
不少街边的个体小店、传统餐饮店,也在凭借线上化手段触达更多消费者,拉动销量增长。例如广州老店多福美食馆·鱼生多福,近几年门店通过线上化经营的方式触达了更多消费者,营业额涨幅达100-150%。店主表示,“以前没做线上的时候,都是本地和周边的街坊邻居光顾,现在节假日9成顾客都是旅客,平时本地客也有新增。”
侧重线上的卫星店、店中店等新店型也在批量涌现。太二酸菜鱼、海底捞、老乡鸡、农耕记、木屋烧烤等知名品牌都在通过卫星店进行扩张。一方面,堂食店负责提供线下体验、树立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卫星店具备面积小、选址灵活等优势,更能辐射全域客流撬动业绩。
美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31日,全国已有120个连锁餐饮品牌开设了近800家卫星店。“大店堂食+小店外卖”的协同,既解决了堂食和外卖的“快慢冲突”,又可以帮助品牌加速门店的扩张布局。
▲各餐饮品牌探索卫星店等“小店外卖”业态(图源:红餐大数据)
外卖盘活县域消费潜力,县城小商家月销近万单
依托互联网平台内容种草能力和多元化、智能化的履约配送体系,外卖业务还在激发各群体消费活力,催生新的消费动能。
县域下沉市场就是外卖业务的重要增长点之一。当前,县域外卖订单量在以超过40%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提高。有专家指出,县域外卖不仅可以结合本地特色生产、乡土服务、当地消费特征做差异化运营,也是返乡创业就业好去处。从“搬运美味”到“万物到家”,外卖服务范围正逐渐扩展至商超、日用、医药等各种零售品类。
在浙江安吉县,五十多岁的徐祖萍经营了一间“闪电仓”。这种实体零售新业态,让徐祖萍把多年经营超市的经验创新运用起来,充分挖掘出了外卖业务的潜力。
在选址上,徐祖萍专门选在线上需求大的偏僻地段,兼顾交通方便和租金便宜两个因素;选品上,考虑到安吉是旅游大县,徐祖萍加大了一次性被单床套、一次性浴缸套、水枪、手机防水套、水饮的进货力度。通过本地化运营,徐祖萍的闪电仓平均一天能卖300单,6月做到了9000单。
目前我国日均外卖订单已超过8000万单。这个数字背后的产业链涉及商家、骑手、消费者等多个群体,承载了上亿人的民生。一个超级市场的增长带来的不仅是产业发展、消费提升,更是无数劳动者生活的改善。
“(餐饮)外卖不再是单一的餐饮配送服务,而是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餐饮品牌、包材企业、原材料供应商、代运营商、共享出行等多个领域。”史晓明说。
业内人士分析,外卖业务对于消费场景扩容、用户体验提升、成本结构优化、提升人效坪效等都有很大价值。商家可以通过合理布局选址,借助外卖渠道的运力和大数据支持获得新增量。外卖平台也要抓住零售的本质,和实体商家共同探索数字化新业态,帮助行业实现增长。
(责任编辑: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