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3月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不少年轻人在选择大学毕业后的职业路径或调整职业生涯的方向时,不再局限于常规的“体制内”“互联网大厂”等,而是开疆辟土,成为一批新职业从业者:网文作者、UP主、播客主播、“剧本杀”编剧……
时代的进步给了当下年轻人更多择业、创业的机会,让他们可以为自己“量身定制”一种生活、生存方式。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对年轻人选择“新赛道”就业给予了肯定与鼓励:年轻人愿意尝试新职业,背后隐藏的是大家“对一种更加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年轻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引领潮流的一拨儿人。年轻意味着好奇心、探索欲,意味着不走寻常路”……
不过,代表委员们在褒扬年轻人敢闯、敢试的同时,不忘善意地叮嘱与建议:准备从事新职业前,年轻人应当根据实际状况理性分析和选择;社会层面上,灵活就业群体必须得到相应的正确引导和保障……这不是泼冷水,而是清醒剂。
灵活就业的主要优势之一是灵活,比如办公地点不受限、弹性工作等。但一些年轻人对此的解读是——自由,工作不设门槛、不受纪律管束、不打卡不坐班。这中间恐怕存在一定的误区。
一来,就算是新职业、新赛道,也有相应的职业规律、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要求和限制,也有赛场竞争、赛道边界和赛场规则,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年轻人在选择相关职业行业时,对此应有更充分地认知。
二来,追求职业新赛道,要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真才实学。这需要年轻人清醒认知自己的长处、优势和潜力,而不是盲目跟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这更需要年轻人求真务实、潜心钻研,努力使自己成为行家里手,而不能光说不练、眼高手低。
三来,追求职业新赛道,年轻人要有迎接挑战、直面风险的心理预期,在怀揣热情的同时要理智思考,自己能否承受“付出很多却收获不大”的现实或风险。
年轻人愿意尝试新职业、愿意灵活就业,也提示相关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制度性建设等,要及时跟进,尽可能帮助年轻人把路走宽走实走稳。
(责任编辑:柯晓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