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轰动一时的“承兴系”诈骗案又延伸出新的枝蔓。天眼查、企查查显示,2023年11月24日,诺亚控股旗下歌斐资产起诉京东案件将在上海市金融法院开庭审理。歌斐资产要求京东及承兴控股、中诚实业、苏州晟隽等公司偿还其在“承兴系”刑事案件中被认定的全部损失35亿余元。
“承兴系诈骗案”,是指2015年2月至2019年6月期间,承兴控股及相关公司通过虚构与苏宁、京东的供应链贸易,并以此为底层资产融资,骗取湘财证券、摩山保理、上海歌斐、云南信托、安徽众信等机构300余亿元资金,最终造成80余亿元损失的事情。由于涉案金额巨大,牵涉公司较多,并存在着种种荒唐情节,该案在一开始就受到舆论的高度关注。
但其实,该案并不复杂,在司法层面早就有盖棺定论。2022年11月1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定罗静因犯合同诈骗罪、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被判无期徒刑,同案被认定构成犯罪的还包括了罗静的妹妹罗岚等十余人。同时,这一判决还认定,京东、苏宁等公司及员工对承兴系诈骗行为均不知情,相关合作合同、印章、材料均系伪造。此外,诺亚融资工作人员方建华收受承兴系贿赂200余万元,在业务对接、回访尽调等方面为承兴公司造假提供了便利。
在这种情况下,如今诺亚方面又将京东等企业告上法庭,令很多人感到意外。毕竟,在整个供应链骗局中,由于“承兴系”公司的伪造和顶替,京东等多个公司本是无辜躺枪的受害者,现在却反倒成了被告,实在是超出了很多人的朴素认知。并且,这种行为的动机,也难逃外界的质疑。如有歌斐资产相关爆雷产品投资者就认为,诺亚是“以京东为挡箭牌,安抚人心”;“刑事审判结果已出,判决中根本未涉及京东,民诉只是借口,毫无意义。”
当然,诺亚方面有权利发起司法诉讼,该案的最终结果只能由法院来给出公正裁决。但在前期法院已对“承兴系诈骗案”的是非曲直作出认定的情况下,这种在外界看来匪夷所思的行为,不仅有浪费司法资源的嫌疑,也其实在对被告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不必要的干扰。要知道,“承兴系诈骗案”中,承兴方面设法伪造与京东等的相关合作合同和公司印章、材料等实施诈骗,本身就让这些企业莫名被卷入了刑事案件中,承受了不该有的压力。现在诺亚方面又发起民事诉讼,这无异于是对这些企业的二次伤害。
此事发生在当前从上至下都在强调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要营造健康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大背景下,就更显耐人寻味了。就在上个月,最高法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涉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人格权保护典型案例,明确要求加强对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人格权司法保护,及时制止侵害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名誉权等人格权的违法行为,进一步推动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在“承兴系诈骗案”中,京东等多家民营企业遭遇被伪造合同和印章、假扮员工等一系列侵权行为,企业的名誉受到伤害。毫无疑问,一个民营企业若随时遭遇诬告,随时可能“躺枪”,受到各类案件困扰的社会环境,不利于真正让民营企业“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承兴系诈骗案”事发至今已有数年,刑事判决也已经超一年,围绕该案的种种纷争,是该有个“终极”裁决了。公正司法,必须让每一家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足够的保护,不能让任何的诬告得逞,更要让恶意诉讼付出应有的代价。
作者:董天 互联网评论员
(责任编辑:谭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