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由智联招聘发起的“内生力量 重塑新生”2020中国年度最佳雇主颁奖盛典暨中国人力资本国际管理论坛在无锡举行。
政商各界大咖聚焦中国经济趋势,就人力资本市场现状,以及不确定性中的企业生存发展、组织结构升级等痛点问题进行高密度思维碰撞。
中国经济依托“韧性”快速复原
2020年,我国最先陷入疫情泥沼,也是以最为强劲的复原力重回发展正轨的国家,“战疫”成果在国际范围内成为表率。最佳雇主颁奖盛典现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在演讲时肯定了全民抗“疫”的阶段性成果,表示未来挑战依然存在,想要赢得持续胜利还需要各界协作。
然而,面对国际局势变化、经济波动等不确定性因素,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反脆弱力”以及体制优势。中国人力资本国际管理论坛嘉宾均对此给予高度认可,并表示经济韧性也使得人力资本市场发展势能更加强劲。
2020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委会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在论坛现场表示,得益于经济形态、完整产业链及上升期的人力资本,我国经济正向增长并体现出强大韧性,在国际市场更具增长性竞争优势。
著名经济学家任泽平也隔屏传递出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他预测,今年全年中国经济可实现2%以上的增长。疫情之中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同向发力,新基建短期扩大就业内需,长期推动并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培育中国新经济、新产业和新技术,打造中国新引擎。
除到场的各位学者外,现场还连线了位于大洋彼岸的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佛大学经济及数学系教授埃里克·马斯金(Eric Maskin),他对中国“机制设计”表示充分肯定,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在过往几十年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也是中国在促进经济、抗击疫情方面表现出的巨大优势。
人力资本结构持续优化,提升个体软技能实力
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指出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问题,表示经济矛盾所导致的人力资本结构问题亟需解决。一方面,当下我国经济依然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资本形成率过高而消费率过低,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对过去的生产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大量高素质、强技能型人才呈现较大缺口,人力资本积累不足,亟需宏观政策与全方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制度来调整。
对于人力资本结构问题,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何宪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许多社会工作“无人可用”,如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等社会服务性工作缺口大;同时,社会中还存在许多具备劳动能力却“无工可做”的闲置劳动力。他认为,应从解放思想、减少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推动整个社会人才流动、增加制度弹性,以及切实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等方面加强人才管理。
在聚焦人力资本和雇佣关系平衡问题时,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尹建堃指出,必须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真正做到“内生力量 重塑新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推动经济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实现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提出建议,培养与提升劳动力的软技能,尤其是个体的责任心,推动人力资本变革,这也决定着我们在人力资本市场的不断创新,从而改变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
数字化转型,锻造企业“韧性”与“柔性”
纽约商品交易所理事会主席威廉·普尔普拉(William Purpura)表示,数字经济从疫情中受益,成为新常态。数字化帮助落后企业迎头赶上,更能优化企业人力资源使用、提高效率,帮助企业由内加快创造力步伐,通过技术升级实现“弯道超车”。
作为在疫情期间见证组织变革的中国企业家,中国保利集团原董事长陈洪生依托自身企业管理经验指出,组织韧性是企业在困境中生存发展的关键。在培养和增强韧性的过程中,需遵循三大落地路径:多元化和专业化地把握问题、追求可持续经营的韧性、不断提升自己危机管理思维和能力。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也为组织发展建言献策:组织柔性本质是决策反应能力、实现反应能力、组织内部协调度共同体现的综合能力。构建组织柔性化能力,应从树立柔性化管理理念出发,构建柔性组织结构,形成“自组织”,打破边界,激励创新、包容失败。
中国知名女企业家、英仕曼集团 (Man Group) 中国区前主席李亦非指出,疫情带给商业、企业、个人诸多影响,女性领导力在疫情管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应对女性决策和意见充分重视,鼓励女性拥有独立的自我,勇于探索。
中国人力资本国际管理论坛诞生于2017年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活动,经过4年的沉淀与积累,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前瞻性的人力资本盛会。活动主要围绕宏观经济趋势,新商业、 新模式、新管理以及企业组织效能的有效提升这三个方向不断洞察和延伸,为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持续助力。
(责任编辑:单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