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4日 星期五

科技 > IT业界 > 企业家 > 正文

字号:  

“网红”任正非:一张照片引发的走红

  • 发布时间:2016-05-06 08:45:30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侯云龙  责任编辑:张洁欣

  任正非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华为创始人兼总裁,但近来他却有了个新称呼——“网红”。和其他网红不同的是,任正非没有做什么特别之事。于是乎,人们不禁要问:“任正非何以成网红?”

  一张照片引发的走红

  任正非成为网红还要从一张照片说起。

  4月中旬,有网友在上海虹桥机场拍摄到一张任正非深夜独自排队等出租车的照片,随后将其发布至社交媒体上。这张照片随即在网上疯传,并刷爆朋友圈。照片之所以备受追捧原因很简单:作为世界第一大通信设备企业的掌门人,72岁的任正非没有理所当然地享受专车接送、助理拎包,而是排队打车。

  此后,又有微博网友曝出任正非在公司食堂排队打饭的照片。照片中,任正非和华为普通员工一样,在食堂排队打饭,整个用餐过程,没有老总架子,倒像一位和大家相处多年的老朋友,冲着给他拍照的华为员工面露笑容。

  事实上,早在2012年,任正非就曾被网友拍到深夜赶飞机,在机场独自拖着行李箱乘坐摆渡车。

  低调朴素、亲和力强已然成为任正非的“个人标签”。多位熟悉任正非的华为人士向《经济参考报》记者透露,任正非的朴素低调是其一贯作风,自己来回机场也是多年常态。

  “任正非一手创办的华为现在是世界级的公司,2015年公司销售额近4000亿,净利润369亿,任正非身价少说也要60亿,但这么高的身价却没有奢靡,依然如此朴素。在这个略显浮躁的社会,天天充斥着炫富等新闻,当任正非这样的正能量出现时,自然引发热议。”一位曾和任正非一起工作多年的前华为人士这样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事实上,更多人关心的是任正非成为网红后会对华为产生什么影响?

  从华为本身来说,任正非成为网红对于提升企业品牌形象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华为在全球科技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不少大型科技企业都将其视为成功典范,借鉴其管理经验和经营策略。一些知名企业家,包括海尔创始人张瑞敏、联想创始人柳传志等,也都曾公开表达过对任正非的敬仰之情。但从华为过往的行事风格来看,却有着和任正非一样的低调神秘特质。过去华为只研发生产通信系统设备,客户多是电信运营商和企业;但如今华为已跻身智能手机世界前三强,客户变成了成千上万的普通消费者,这样的变化急需让外界对华为有更多了解。而此时,一个能被社会广为接受的当家人,对华为而言,将是绝好的。

  不惑之年从零打拼

  任正非于1944年出生于贵州一个贫困山区的小村庄,父母都是乡村中学教师。因为父母对教育的重视,使得任正非在那个年代得以坚持读书,并考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已并入重庆大学),自学完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专业技术,及三门外语。可以说学生时代的任正非是一位对技术痴狂又勤奋拼搏的学生。

  大学毕业后,任正非参了军,去沈阳当了建筑兵。1983年随着国家整建制撤销基建工程兵,任正非复员转业至深圳南海石油后勤服务基地。

  时间来到1987年,这一年任正非遭遇家庭和事业的变故。此后,他住过棚屋、打过地铺……但在这段最为窘迫的日子里,任正非没有被生活击倒,而是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创业。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筹集资金,创立了华为公司。

  任正非创业时,已经43岁。43岁的他,从零开始拼搏,谈何容易。但这一切并没有动摇任正非的创业决心,他仍保持着冲劲和锐气,咬紧牙关,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带领华为一路走来,至今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企业。

  在今天的创业者看来,任正非的创业经历一定有比他人更值得为人乐道的故事。因为,那是一个没有资本的时代,而任正非没有人脉、没有资源、没有技术、没有市场经验,白手起家的他居然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逆袭成功,实属不易。倘若任正非能够把当年的辛酸和盘托出,对于正在经历中国创业大潮的人而言,或将是一本创业圣经。但可惜的是,一贯低调的任正非几乎没有提及过那段艰辛岁月。

  人们只是从当年一起和任正非打拼的人那里听到了只言片语:创业之初,华为的办公楼里没有空调,只有吊扇,员工们在高温下挥汗如雨,不分昼夜地作业,设计制作电路板、话务台、焊接电路板,编写软件,调试、修改、再调试。在场的人一起动手给设备装箱订上边角铁,一起搬运装车发货,所有的工作都不分学历、无关职位。在这样的情况下,任正非几乎每天都到现场检查生产及开发进度,及时解决面临的困难。

  据回忆者讲,虽然环境艰难,但公司员工都对未来充满信心,怀着勇往直前的干劲。“那种情景恐怕在华为历史上,也很难再有第二次。”与任正非共同经历过的同事们这样评价道。

  华为在企业级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思科前总裁钱伯斯退休后曾对媒体说,“任正非是一个好领导。他领导的华为很成功,组织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和成熟。我一直关注他的言论。我们对于为中国带来数字化,以及数字化带来的好处的理解是一致的。我们在这方面是竞争对手,而且会在此方面继续竞争。华为正在经历的很多转型对其公司而言都是很好的。”

  事实上,已经带领华为成为全球通信设备巨头的任正非并没有停下脚步。就在几年前,他将目标瞄准了智能手机。短短几年时间,华为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大玩家。近日,全球市场调研公司Trend Force发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报告显示,第一季度中国品牌的智能手机出货总量(含出口)达1.25亿台,以42.9%的市场占比首次超过三星和苹果出货量总和,其中华为以9.3%的市场份额坐稳全球第三的位置。

  现在全球有超过20亿人每天通过华为的通信设备访问移动互联网,即使在4G技术领先的欧洲,华为也有过半的市占率。

  特色管理之道

  在外界看来,任正非作为企业家的管理之道值得称道。毕竟,在度过了创业的艰苦时期后,华为一路走来,不仅保持了强大的战斗力,也拥有了令人钦佩的创新能力。任何一家公司都想要基业长青,也都试图通过管理来实现这一目标。从华为过往的种种表现来看,任正非似乎找到了解决之道。

  据华为内部人士介绍,在华为此前的一次常务董事会的民主生活会上,有人提议对任正非进行评价并投票:老板(任正非)懂技术吗?有7人投否定票;老板懂市场吗?又有7人投否定票;接着问,老板懂管理吗?只有1人投否定票——在大多数华为人眼中,任正非是管理企业的好手。

  投“老板懂管理否定票”的是华为副董事长徐直军。在他看来任正非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经理人,而是一位管理思想家。

  用任正非自己的话说:“我20多年主要是务虚,务虚占七成,务实占三成。”他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习、思考、交流、传播。任正非说:“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生生不息。”他希望用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文化,实现华为的长久发展。

  内部的激励制度是所有公司治理需要面对的核心难题——华为也不例外。目前,华为实行“劳动者分配优先”的机制,在谈及年终奖及股票等分配制度时,任正非曾明确表示:“不要简单地按照条文来区分,而是实事求是地评价他的贡献,真正让那些干得好的人得到利益。奖励要给到奋斗者。”

  任正非还在内部会议上表示,将华为员工分级界定为三个层次,并依此分别给予不同的股票和奖金分配。第一类,为普通劳动者,这些人应该按法律相关的报酬条款,保护他们的利益,并根据公司经营情况,给他们稍微好一点的报酬。这是对普通劳动者的关怀;第二类是一般的奋斗者,他们是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的小职员。对于这一部分人,应该有适合的岗位安排,只要他们输出贡献大于支付给他们的成本,他们就可以在公司存在。给予他的报酬甚至可以比社会稍微高一点;第三类,就是有成效的奋斗者,他们要分享公司的剩余价值,华为需要这些人。分享剩余价值的方式,就是奖金与股票。这些人是华为事业的中坚,华为渴望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这个队伍。

  在过去的28年中,华为实施的是劳动者与股东的双栖身份持股制度,华为员工的年收入总和(包括工资、奖金、福利)与股票分红的比例平均接近3:1。不少企业家和研究企业管理的机构都认为,正是这样的激励机制,使得华为快速成长,并保持了旺盛的创新能力。

  但华为内部和不少管理学者也坦言,任何制度的设计都是有缺陷的,华为的制度今天也暴露出了缺陷。一些早年既是劳动者又是股东的华为人,开始退休了,到今天为止,华为累计大概有2000人退休,他们已变成纯粹意义上的股东,不再通过劳动对企业创造价值。任正非表示,随着公司越来越多双栖人变成纯粹的股东,可以想象,坐车的股东越来越多,他们不再为公司创造价值。这种情况下,如果把利润放在第一,带来的结果就是,坐在车上的人都不奋斗,拉车的人的动力也会减弱。

  其实,任正非一直在思考如何用更为合理的方式去激励华为人保持前进的激情。就像他在解释华为为什么不上市时所说的,“猪养得太肥了,连哼哼声都没了。科技企业是靠人才推动的,公司过早上市,就会有一批人变成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他们的工作激情就会衰退,这对华为不是好事,对员工本人也不见得是好事,华为会因此而增长缓慢,以至于队伍涣散。”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