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7日 星期一

科技 > 互联网 > 正文

字号:  

半年仅1.88亿 中国式众筹意不在“筹”?

  • 发布时间:2014-08-12 07:56:45  来源:大河网  作者:马伟民  责任编辑:书海

  众筹概念,来源于英文crowdfunding。通常意义上,众筹是指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C2B模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以便筹资者执行相关创意想法。到了中国后,众筹却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筹资者更多是意在“众”这个层面的曝光度,而非“筹”。报告显示,2014年上半年我国众筹领域总募集金额仅1.88亿元,与P2P网贷、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吸金额差距甚远。

  一边是运营不力的部分众筹网站正图谋转型,一边是BAT等互联网巨头接连表达“很感兴趣”或直接杀入该领域,国内的众筹格局将发生什么变化?

  行业概况

  互联网众筹模式2008年起源于美国,初衷旨在帮助艺术家完成艺术创作。随后,众筹模式作为舶来品进入中国,引发了一波创业者互联网众筹热潮。随着在中国的不断发展,众筹的基因也在发生改变,开始呈现出和海外模式截然不同的图景——融资功能逐渐弱化,预售、宣传、曝光功能逐渐被强化。

  500亿美元的待采金矿/

  一般来说,行业内将众筹形态划分为4类:实物众筹(也叫产品众筹)、股权众筹、债券众筹和公益众筹,目前最受欢迎同时接受度最高的形态是实物众筹。

  之前,京东金融众筹业务负责人金麟将众筹的特点概括为三点:首先是预售性的特点,因为在众筹阶段,产品对象更多表现为创意类产品,而非实物产品,因此需要经一段时间支持才能得到项目回报;第二个是排他性。即在这个时点,只有在众筹平台上买到这款产品或体验,其他渠道得不到这款产品;第三个是梦想与筹资金额挂钩。众筹额达到设定目标时,梦想才能付诸实践。

  与此相对应的是,2008年、2009年相继上线的美国众筹网站Indiegogo和Kickstarter,其初衷逻辑即在于帮助那些缺少资金的创意人实现梦想。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众筹正成为席卷互联网的一股新潮流,其所涵盖的外延范围,也从最初的艺术领域不断扩展到影视、音乐、出版等各个领域。在漫画、微电影等创意梦想类众筹网站发端之后,又延伸出众筹“建旅馆”、众筹“买房”、众筹“买地”等模式。

  今年2月19日,网信金融众筹网旗下的股权众筹平台“原始会”甚至上线了一则融资1000万元的光伏电站众筹项目。

  伴随众筹模式外延的不断扩展,其背后孕育的市场商机也逐渐被看好。

  世界银行发布的众筹报告称,2025年全球众筹市场规模将达到960亿美元,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众筹市场,预计规模将达460亿~500亿美元。

  根据清科联合众筹网发布的《2014年中国众筹模式上半年运行统计分析报告》内容显示,2014上半年国内众筹领域共发生融资事件1423起,募集总金额仅18791.07万元,参与人数为10.92万人。同期,美国众筹行业共募集资金2.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3亿元),项目数5513个,参与人数近281万人,在几方面都都远远领先于中国众筹业。不过,报告同时显示,目前Kickstarter的项目数量及其他综合数据仍占美国众筹领域90%以上的比重。

  众筹发展遇难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国内众筹网站的整个流程大体一致:项目申请后,众筹网站会根据项目的内容进行筛选,然后派出项目经理和众筹发起人进行对接沟通,确定上线的文案、视频包装宣传推广等。一般来说,上线时间通常在几天至两周不等。

  项目众筹上线之前会设定一个众筹目标,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在30~45天的众筹期,用户可以为喜欢的项目筹资,并且通常来说,众筹项目会根据不同需求设定不同的众筹档位,每个档位的金额不等,获得的回报也不相同。

  如果在众筹期内完成目标金额,那么意味着项目众筹成功,众筹的资金会转入项目发起人的手中;如果在众筹期内没有达到目标金额,那么意味着众筹失败,之前筹集的资金会退还回支持者。

  对于绝大多数的众筹发起人而言,众筹提供了一个相对较低门槛的融资平台,但这个平台的性质正在慢慢变味。

  Knewbi创始人谢阗地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按照众筹的定义,众筹是指通过互联网方式发布筹款项目并募集资金,但在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定义完全不是一回事。

  他表示,目前国内几乎没有纯粹符合众筹定义的平台,例如Kickstarter追梦网等早期还是比较接近于众筹的定义,但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会被优质市场资源占领、驱逐,最后变成一个营销性质的网站。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国内目前的现状来看,与其说众筹是为了筹钱,不如说是为了获得曝光宣传。

  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多方采访后发现,主要缘于三点原因:首先,从用户端来说,众筹模式本质上是基于“众”之上的一种天使投资模式,但国内一般用户对这种天使型投资概念的接受度不高;其次,从项目端来讲,缺少真正有创新和技术含量的上线项目,以引起用户的众筹兴趣;第三,按众筹网CEO孙宏生的观点来说,众筹是一种基于信用之上的社交模式,但国内的整体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欠佳,导致众筹发起人、用户间的沟通不够通畅,从而阻碍了众筹的发展。

  众筹平台成曝光台/

  在融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后,中国市场上的众筹开始转向追求形式上的曝光度。

  这种变化,与众筹网站本身的特点存在直接的关系。“绝大多数团队把众筹看成产品曝光的好时机。通常产品投入市场需要不菲的市场费用,而登陆众筹平台后,不但能够进行推广和宣传,减少市场营销费用,甚至还能引起投资人、渠道商、媒体的注意。如果是实物类众筹,也许还能在众筹期 “卖掉”部分产品,回笼资金。”一位众筹项目发起人干脆直接表示,“对于卖货而言,众筹实在是一件省时省力的好事。”

  亿航科技联合创始人熊逸放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于大多数去众筹网站上线的项目而言,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筹钱,而是为了获得曝光和获得种子用户。因为相对于其他平台,众筹网站的用户更集中,创业团队能够通过众筹的方式获取第一批的种子用户,再通过口碑效应聚集起其他用户。在文化创意类的众筹项目上,众筹更接近于风向标的意味。

  此外,由于众筹的特殊性,很多项目发起人将众筹平台当做验证市场可行性的“法宝”。当产品接近完工时,把产品放到众筹平台上去展示:如果市场反应良好,支持者踊跃,那么便可以快马加鞭进行量产;如果反响平平,则进行调整和进一步的修改。即使在众筹平台筹资失败,但比起量产后产品卖不出去导致资金链断裂,也要好得多。

  众筹变成了检验市场的工具以及曝光宣传的重要途径,其原始的资金筹措功能慢慢成了无关紧要的配角要素。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如果真指望靠众筹的钱来完成项目,那项目早就该黄了。”

  与此对应的是,目前中国市场上不少登陆众筹的创业团队已经获得天使轮或者A轮融资,有的团队甚至已经到了B轮融资。众筹所得的钱对他们来说,几乎是杯水车薪。换句话说,这些登陆网站进行众筹的项目,也并非真的缺钱。

  谢阗地对此总结道,“就目前来说,无论是从众筹项目还是众筹用户,中国整个众筹市场还非常不成熟,中国众筹和国外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其中的原因不仅仅是文化的差异,还有整个经济基础的差异,因此想达到比较理想化、全民参与的状态,是非常困难的。”

  值得注意的是,时下亚洲的众筹筹资额只占全球众筹筹资额的3%,亚洲及欧美众筹市场呈现出极其不平等的发展态势。

  公司样本

  众筹网站“中国式”转型:不做众筹做预售

  每经记者 马伟民 发自北京

  为了适应众筹概念进入中国后的变化,国内最早一批延续国外众筹概念的网站,正在寻求“入乡随俗”的相应转型。去众筹化标签、转做预售平台,成了这些众筹网站一种主流的探索路径。

  众筹网站“被迫”转型

  点名时间成立于2011年7月,是国内最早一批众筹网站之一。今年初,点名时间宣布转型,从众筹网站转型到智能硬件预售平台。

  点名时间CEO张佑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转型的原因在于,目前国内的众筹氛围和国外还是有很大差距,例如出版、音乐、影视等类型的项目量都不大,通常都不超过1000个。这个级别的项目数量很难成气候,不足以支撑众筹行业正常发展。

  张佑解释道,相比国外,国内的众筹用户更偏实际一些,希望众筹的项目能够有实物回报,并且大部分支持者对于众筹的理解有差异。在这样的背景下,点名时间摒弃众筹的概念,开始做智能硬件预售平台,“除了智能硬件的产品,其他都不做了。”

  对于这种转型,张佑甚至有些无奈地表示,“众筹模式在中国是不可行的。”张佑对此详细解释道,“众筹项目都是比较早期的项目,里面有很多不确定性,即使筹资成功,那么在后续过程中可能也会遇到很多执行上的困难,比如时间会拖很久,或者中间跳票等,整个消费体验不够好。”

  此外,和电商平台相比,众筹并不是大众需求,类似Kickstarter这样的神话只有一两个,绝大多数的众筹平台项目筹得的资金很少,很多几乎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很多项目往往上线一个月,没有完成融资目标,项目流标,钱又返还到消费者的手上。

  事实上,对于众筹网站而言,最大的挑战来自于风险的控制。由于之前众筹的项目大多处于早期,即使拿到筹款,在后续的过程也可能遭遇各种跳票以及产品与实物不符的风险。例如,去年一款智能手表通过众筹筹资数百万元,但由于供应链以及自身对产品把控能力的不足,这块手表至今依未与大众见面。

  此外,消费者对于众筹的概念过于片面,很多人把众筹理解成团购,而不是真的抱着支持的心态去为项目筹资,在项目遭遇失败时,很多用户表示不理解,甚至会认为“网站在骗钱。”

  众筹网站呈现差异化趋势

  原本是为了完成某个项目大家集体筹资的众筹,在中国正遭遇异化和改造,其中包括点名时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点名时间的硬件预售,更接近电商平台的概念。即当一款智能硬件产品申请在点名时间上线后,点名时间先对产品进行评估;评估合格后,对产品的文案、视频方面等进行包装。点名时间对于上线项目的要求,必须是产品已经完成,并且没有开始销售。项目的限时预售期通常为30天~45天,预售期结束,产品会很快送到支持者的手中。

  事实上,这种限时预售的作法更接近于投产前的市场检测,因为对于智能硬件而言,一旦产品开模下单,修改订单需要付出极高的成本,通过点名时间的预售平台,能够了解市场对于某款产品的受欢迎程度以及用户使用后的反馈情况。

  另外一个隐秘的原因在于,对于智能硬件的创业团队而言,通常没有充足的资金去大规模量产,因此产品的总量很小,对于强势的渠道而言,这类“量小利薄”的产品没有话语权,很难通过渠道去放量,因此只好通过预售平台进行销售。

  与点名时间转型后的模式类似,2013年9月成立的众筹网在2014年后也在有意加大在智能硬件首发预售领域的布局力度。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除了点名时间正式宣布淡出众筹转向硬件限时预售外,大部分众筹类网站仍保持众筹的特性,不过在面对激烈的竞争中,各家众筹网站都开始呈现差异化的趋势。

  例如,追梦网更偏向文化、公益、影视方面领域;众筹网依托母公司网信金融,试图打造募资、投资、孵化、运营一站式综合众筹服务;还有类似淘梦网这样专注做微电影众筹的网站。

  事实上,整个中国众筹市场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绝大多数的众筹网站还处在烧钱培养用户的阶段,未来也许众筹会迎来爆发式的增长,但对于一些小的众筹网站来说,活下去或许更重要。

  张佑表示,现阶段众筹网站的转型,一是类似点名时间这样转型去做电商预售平台,因为有一定的现金流,可以保证资金链不会断;二是转型去做股权众筹,不过目前股权众筹的界定仍不清晰,仍面临一定的政策风险。

  不过张佑也表示,点名时间转型限时预售平台也是刚刚开始去做,最终的效果还需要市场去检验。

  竞争者

  互联网巨头“搅局”众筹资本流量占优

  每经记者 马伟民 发自北京

  就在点名时间等众筹网站转型之际,一些IT巨头却正对众筹模式兴致盎然。

  3月底,阿里巴巴(滚动资讯)数字娱乐事业群推出“娱乐宝”,切入文化影视众筹领域;4月28日,百度金融推出“众筹”频道,切入影视作品众筹领域;7月,京东金融正式宣布推出了众筹平台。此外,淘宝也推出了众筹平台。

  对于进军众筹的原因,京东金融众筹业务负责人金麟称对外解释称:产品众筹会成为电商形态的有益补充,可以将电商平台在产业链的位置前移到量产以前的阶段,而股权众筹会成为天使投资领域的有效补充。

  一位创业者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巨头做众筹的目的可能仅仅是出于战略方向的考虑,别人做了,所以我也要做一个。”

  京东等电商进入众筹领域,最明显的优势便是资本实力、流量。比如京东众筹与点名时间的定位类似,都是主攻智能硬件领域,这必然会对点名时间等规模的网站带来竞争压力。

  不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也有不少人并不看好巨头们进军众筹,众筹网CEO孙宏生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孙宏生的理由主要包括二点:首先,基因层面的角度来说,众筹是基于信用的社交模型,而京东们的切入模式是电商模式,两者间不一定匹配;其次,众筹的核心在于“众”字,以用户为中心、去中心化的商业模式,而电商模式是以平台为中心的商业模式,两者间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因此,孙宏生并不看好京东、百度、阿里系在众筹领域的搅局能力,不过他对以社交模式起家的腾讯感到心有畏惧。

  上述创业者也认为,并不是每个巨头都适合做众筹。以淘宝为例,众筹和淘宝都可以理解成卖货,但直接销售商品获得的利润要远远高于众筹,当主营业务和众筹起了冲突,淘宝不可能大力度去扶持众筹业务。更为关键的是,在各个巨头的公司架构中,众筹业务隶属于新部门,部门和部门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因为首页的UI就这么多,每个部门都在抢。”如果某巨头的众筹部门在竞争中失利,众筹页面被划归到次要的位置,那么很可能对众筹的流量和用户数量造成很大的波动。

  需求方

  国内众筹效果“不给力”创业者出海求援

  每经记者 马伟民 发自北京

  国内众筹网站“去众筹化”的背景下,一部分国内创业者将眼光投向了国外的众筹网站。

  “我们正在筹备登陆Kickstarter。”亿航科技联合创始人熊逸放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最近他一直在为产品登陆Kickstarter做准备。

  亿航科技的产品为Ghost四轴飞行器,通过安装在手机上应用进行控制。这款飞行器此前登陆过国内众筹网站 “点名时间”,目前正准备登陆Kickstarter。

  事实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众筹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开始出海众筹,其中绝大多数都把目标锁定在Kickstarter。

  熊逸放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他们之所以看重Kickstarter的原因在于,国内的众筹市场还很不成熟,仍处于教育用户的阶段,而国外的众筹市场相对成熟,用户也比较专业。

  他举例说,Kickstarter上的用户会根据众筹发起人的产品提各种相对更专业化的意见,并且积极与众筹发起人沟通,能够真正意义上帮助众筹发起人改进产品。相比而言,国内的众筹用户大多是“小白”,只是觉得好玩有趣便支持,因此国内的众筹更接近预售。

  另外一个原因在于,Kickstarter作为全球最知名的众筹网站,流量以及用户质量都很突出,项目如果能够成功上线,意味着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曝光,企业和产品的影响力以及知名度也会随之水涨船高。

  不过,登陆Kickstarter这样的网站仍需要勇气。Kickstarter的审核机制和国内众筹网站类似,提交申请通过后,几天或者两周内产品就会上线,不同之处在于Kickstarter的申请人有国籍限定,中国团队如果想上线自己的产品,需要先找一个符合国籍要求的外籍人士进行担保,还需要准备全英文的文案以及视频。

  最重要的是,Kickstarter的受众也有较为严苛的标准,如果上线的产品水准不够,那么很可能会遭遇冷门,这对团队的士气可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据熊逸放介绍,之前国内有一家做智能耳机的创业团队登陆Kickstarter,但众筹的效果并不理想,45天才筹得几千美元,最后项目流标,众筹行动以失败告终。这种情况下,创业者的创业失败也会因高曝光度而被放大。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