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星期天

科技 > 互联网 > 正文

字号:  

转型互联网公益 苏宁发布2015全新公益战略

  • 发布时间:2014-12-26 15:03:08  来源:中国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书海

  

  穿着灰蓝色的棉布衣,戴着具有傈僳族特色的帽子,52岁的民间艺术家和盛伟怀抱四弦琴,弹奏着音乐走上舞台,跟在他身后的是五位10多岁的小女孩,六把四弦琴,配合着傈僳族舞蹈如鸟鸣般响彻舞台,音乐里有天真无邪的纯净,细细听,也传递着一种坚强、希望和感激。

  和盛伟和5名弟子是云南玉龙黎光小学的师生,不远万里赶到南京,就是为了给苏宁送上24岁生日祝福,因为帮助他们实现音乐梦想的,正是苏宁与爱德基金会联合发起的“圆梦课堂”公益行动。

  很多人像和盛伟师生一样有梦想,为了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实现梦想,12月26日,苏宁延续公益庆生的传统,宣布正式上线公益频道,旨在发挥线上线下O2O融合优势,探索互联网时代下的公益之路。

  网络慈善成趋势,众基金争相登陆苏宁易购公益频道

  苏宁易购公益频道成为苏宁“24周年庆暨2015年公益行动通报会”的最大亮点。就在前几天,中央下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社会各界积极探索培育网络慈善等新的慈善形态,引导和规范其健康发展。

  “基于政府的指导,在积极运用互联网推动公益项目的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将为公益慈善事业带来巨大的升级变革。我们相信,互联网公益将会大大缩减公益善款和资源的筹集进度,让更多的弱势人群和地区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发挥人人公益的力量,塑造互联网环境下全新的公益生态。”苏宁云商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说,我们正式发布苏宁易购公益频道,就是希望通过平台化的运营,凝聚更多爱心人士的力量,形成更大更持久的社会正能量。

  苏宁易购公益频道下有公益捐赠和公益众筹两大平台。苏宁公益捐赠平台当天正式上线,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爱德基金会、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江苏慈善总会、邓飞公益基金等多家公益基金会入驻开设公益旗舰店,并接受社会捐款。据了解,未来苏宁还将拓展更多的NGO加入公益捐赠平台,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让公益更加大众化。

  苏宁公益众筹平台将主要面向偏远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通过当地乡镇政府、村委会等为项目提供信用评估和背书,为当地的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的发展,提供融资支持、信息发布、销售平台等全方位服务。苏宁公益众筹平台计划明年一季度正式上线,与社会各界合力推动公益项目发展建设。

  事实上,苏宁利用互联网发展公益的尝试,开始于江苏淮安市盱眙县明祖陵村的扶贫行动。在前期项目征集阶段,苏宁对食用菌市场容量以及种植技术进行了全面分析,最终选择建立食用菌生态培训基地,为当地村民打开了一条致富之路。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提供将近50个工作岗位。

  明祖陵村村民吴壮,正是这1/50。49岁的他是家里的顶梁柱,靠着几亩田的收入支撑上有年迈母亲,下有孙子抚养的家庭,而妻子因病丧失劳动能力,使得家里更是雪上加霜。老吴也想过外出打工,可是一想到家里的情况,他只能打消了这个念头。

  2014年,盱眙苏宁食用菌生态农业培训示范基地的落成,给吴壮带来了机会。老吴被村委会安排在基地工作,“一年能多赚两万块钱,也能照顾老老小小,在家门口打工挣钱,安心多了”,老吴好奇地打听,“听说我们的蘑菇种多了,苏宁还要用网站帮我们卖?”得到肯定回答后,老吴会心一笑,“我们的蘑菇都是生态无污染的,吃的人多了,我的工资还要涨啊,欠的七八万块钱债也不愁了”。

  种植基地给明祖陵村带去了很多变化,不仅让许多村民就近工作增产增收,还可以为村集体带去120万元左右的收益,帮助明祖陵村脱离经济薄弱村的队列。

  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2015年苏宁也将通过捐赠和众筹扶贫的方式联合社会爱心力量捐赠500万元,建立5个农村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帮助他们获得电子商务的能力,创造收入、改善生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说。

  互联互助,苏宁创“一体两翼”公益新模式

  发布公益频道既是苏宁公益借助互联网提档升级,更是苏宁24年来始终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的一个缩影。从创业初期到现在,苏宁一直坚持社会化企业的定位,结合其业务特长和资源优势,以互联网带动公益模式创新,形成了以“阳光1+1”理念为主体,以持续再生型公益扶贫和社会专业型公益扶贫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新公益模式。截止到2014年底,苏宁已累计捐款超过9亿元人民币。

  12月26日当天,张近东与公益机构嘉宾一起按下按钮启动2015年公益行动。现场大屏上不断滚动着全国苏宁员工的实时捐赠数据,这些捐款全部是苏宁员工通过苏宁易购公益频道“阳光1+1苏宁社工爱心专区”进行捐赠的,截至当天上午11点,苏宁员工自发捐款250多万元。

  在推出公益频道的同时,苏宁还捐资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修建校舍,建立集移动图书室、移动阅览室、移动电影院等功能于一体的移动梦想课堂,扶持贫困地区体育文化建设,关注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延续高管捐孤助学等项目。

  小乔锐是陕西旬邑县职田镇希望学校一名五年级的学生,他曾经每天凌晨5点半,就被爷爷叫醒,花一小时徒步近10里路去上学,天冷的时候,眼睫毛都结冰了。而现在苏宁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筑巢行动”出资50万元修建的苏宁校舍成了职田镇最高的,也是仅有四层楼,红白相间的墙面,整洁的楼道,与周边残旧的老房子形成鲜明的对比。400名左右学生住了进去,小乔锐说,“现在我每天不用早起了,晚上也能有更多的时间温习功课”。

  “如果失去四弦琴这个音乐,我会感到很失望”,这是和盛伟曾经的担忧,而致力于改善西部农村地区教学设施,促进当地体育与艺术教学发展的“圆梦课堂”为他以及无数西部师生搭起了坚实的梦想舞台。

  “今天我们看到了苏宁集团提出的‘互联互助,公益创新’的公益合作理念,这是具有创造性的思考和行动,充分体现了苏宁可持续的经营理念与共享价值的商业模式,也充分展现了苏宁对新常态经济和新的市场环境的把握。”段应碧说。

  苏宁上线公益频道,实现了公益机构与互联网平台的双向联合,一方面可以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大规模地解决社会问题,同时也推动着公益走向开放透明。2015年,苏宁更多的公益行动,正在继续。

  附:三个温暖的故事

  一、盱眙蘑菇基地——吴壮的故事

  49岁的吴壮是盱眙县明祖陵村的村民,也是家里的顶梁柱,靠着家里的几亩田的收入支撑上有年迈母亲,下有孙子抚养的家庭,而妻子因病丧失劳动能力,使得家里更是雪上加霜。老吴也想过外出打工,可是一看到家里的情况只能打消了这个念头。

  就在今年下半年,盱眙苏宁食用菌生态农业培训示范基地的落成,给吴壮带来了机会。基地落成后,老吴因为是贫困户被村委会安排在了这里工作,“一年能增收差不多两万块钱,离家近,也能照顾家里的老老小小,在家门口打工挣钱,安心多了”,自从有了这份工作,老吴脸上的笑容多了。

  蘑菇基地还给老吴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在这里工作强度并不大,但要保持好厂房的温度和湿度,以前没接触过看起来难,经过培训我也成了技术工人”,老吴好奇地向记者打听,“听说以后我们的蘑菇种多了,苏宁还要用网站帮我们卖?”得到记者肯定的回答后,老吴会心的笑着说,“我们种的蘑菇都是生态无污染的,吃的人多了,我的工资可能还要涨啊,家里欠的七八万块钱债也不愁了”。

  吴壮等村里人因为这个现代化的种植基地,生活状况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明祖陵村党支部书记朱二跃介绍,食用菌基地不仅可以成为整个村子脱贫致富的项目,同时可以为村民提供超过50个的工作岗位。在食用菌基地工作的农民,单月可增收1500元以上,一年增收2万元左右。而根据目前食用菌产能和市场价格,整个基地年收益可达到120万元左右,仅这一个项目就可以帮助明祖陵村脱离经济薄弱村的队列。

  二、圆梦课堂的故事——如果失去这个音乐 我会感到失望

  “如果失去(从四弦琴弹出的)这个音乐,我会感到很失望”,52岁的傈僳族民间艺术家和盛伟怀里抱着陪伴他十几年的四弦琴,用带着方言的普通话表达着自己对这种民间传统文化的珍视。

  四弦琴,是流传在傈僳族民间的一种古老乐器,形似小吉他,用木头制成,共有四根弦,是傈僳族舞蹈中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更是该民族必不可少的文化生活用具。

  现在,和盛伟是云南玉龙黎光小学的音乐老师,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孩子们学习四弦琴。在他的身边,围绕着很多拥有音乐梦想的傈僳族孩子。

  帮助和盛伟和他的孩子们实现音乐梦想的,是苏宁与爱德基金会联合发起的“圆梦课堂”公益行动项目。这个项目用于改善西部农村地区学校的教学设施,促进当地体育与艺术教学的发展,传承民族艺术,让孩子们一起在参与中学习、在分享中成长。到2014年底,苏宁共为圆梦课堂公益行动项目投入资金300万元。

  提起四弦琴的制作过程,和盛伟如数家珍:制作琴的木头需要晾干木头内的水分,然后用纯手工制成,制作时间需要四天左右。孩子们学习演奏用的四弦琴,也都是出自和盛伟之手。

  在教孩子们弹琴的时候,和盛伟总会给他们讲一些有关四弦琴的传说,比如,四弦琴的创造者是一个无父无母没有亲人的男孩,当他听到有一种特别好听的鸟叫声时,就想做一种乐器把这种声音模仿出来,后来就有了四弦琴,这样的音乐也给他也给周围人带来了很多快乐。

  “我是想告诉孩子们让他们要学会坚强,现在他们大多都是心里高兴时弹一弹,但将来他们就知道了,以后的生活中会有很多的痛苦和不容易,那时她们弹起四弦琴会有一些不同的感受”,和盛伟坐在椅子上,粗糙的手里夹着刚点燃的香烟,看着在屋里嬉笑的孩子们若有所思地说。

  提起是不是为了传承民族文化而选择教孩子们四弦琴,何盛伟忽然不好意思地笑笑,他说自己也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有更多的人会弹四弦琴,有更多的人能听到四弦琴,他就觉得高兴。

  12月26日,这五位小朋友与和盛伟一起登上苏宁24年司庆的舞台。或许乐声中有历经沧桑后的沉淀,也会有纯净无邪的纯真,但它们一起传递的精神里都有喜乐和坚强。

  三、苏宁校舍的故事——让校舍成为村子里最好最暖的家

  凌晨5点半,天还漆黑漆黑,10岁的小乔锐就被爷爷叫醒,起床、洗漱、吃早饭。接着,他要花一小时徒步近10里路去上学。西北冬天气温低,12月份都零下近10度了,乔锐摸着黑出门了,“我每天都一路边跑边跳,希望身上能暖一些,也能走得快一些,这样就能七点多到学校,不会迟到。天冷的时候,走一会儿,我的眼睫毛都结冰了。”

  乔锐是陕西旬邑县职田镇希望学校一名五年级的学生。由于村镇交通不方便,学校也没有宿舍,小乔锐只能每天早早的起床,步行去上学,这路上的一个小时,小乔锐一走就是四年。

  职田镇希望学校是镇上唯一一所学校,有中学生700多名,小学生600多名,学生来自全镇的16个村。去年年底,学校第一栋宿舍楼——苏宁校舍落成,400名左右学生住了进去,小乔锐就是其中幸运的一员,“现在我每天不用早起了,晚上也能有更多的时间温习功课”。

  走进职田镇希望学校,崭新的四层苏宁校舍格外抢眼,这是职田镇最高的也是仅有四层楼,红白相间的墙面,整洁的楼道,与周边残旧的老房子形成鲜明的对比。校长介绍说,这是苏宁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筑巢行动”合作,出资50万元修建的。

  14岁的董丹也是第一批住进苏宁校舍的学生,由于家住的比较远,校舍未建成之前,董丹寄住在镇上的一户人家,小小的一间房子只能容下一张床和一个简易的柜子,屋子朝向背面,冬冷夏热。晚上放学,董丹总是很晚才离开教室,“我每天放学都在学校把一天的课程温习一遍,把作业做完才回去,因为租的房子里连桌椅和台灯都没有。”

  然而,这样一间简陋的7平米的小平房一年还需要800元的寄宿费,这对于年收入不到万元的5口之家,不算一笔小开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小小年纪的董丹除了学校提供的爱心餐,其他两餐都是吃家里带的馒头。

  “我每天中午都会骑一个小时自行车回家取馒头,期末课业忙的时候,没有时间回去取,只能一次带一个星期的馒头,周四周五的时候只能就着白开水啃干馒头,因为买饭太贵了,一顿要三四块钱。”董丹告诉记者,住进学校之后,不仅一年800元的住宿费省了,住宿环境也好了很多,夏日有风扇,冬天有暖气,天气特别冷的时候,学校还为学生准备了电热毯。

  像职田镇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为了给这些孩子一个温暖的学习环境,从2011年起,苏宁连续三年向中国扶贫基金会“筑巢行动”公益项目捐款共计3220万元,这些钱将为64所小学建设学生宿舍楼——“苏宁校舍”,以解决当地学子住宿难问题。

  苏宁云商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表示:“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他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苏宁正是通过切实的公益行动,凝聚爱心的力量,形成更大更持久的社会正能量。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