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科技 > 互联网 > 正文

字号:  

陈彤吴晨光谈互联网新闻:个性化定制离不开编辑

  • 发布时间:2015-05-07 10:09:53  来源:凤凰科技  作者:陈思颖  责任编辑:汤婧

  (因现场位置调换,从左到右依次是:彭兰、吴晨光、陈彤、高钢)

  凤凰科技讯 5月6日消息,“中国互联网新闻”十年对话今晚在中国人民大学进行,由小米公司内容投资与运营副总裁、新浪网前总编辑陈彤,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教授高钢,及一点资讯副总裁兼总编辑、搜狐前总编辑吴晨光参加,围绕“超越门户”、媒体存在价值、内容产品运营、个性化新闻服务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与陈彤、吴晨光一样,如今是大学教授的高钢也曾为网络媒体的总编辑———他领导创建了华声报的电子版,在彭兰的开场介绍中被称为中国互联网第一代从业者的代表之一。去年从新浪离职加盟小米的陈彤,则被业界称为PC新闻时代的代表人物。吴晨光于不久前任职一点资讯总编辑,是“在门户转型期间的代表”。

  对“超越门户”的理解

  吴晨光

  作为《超越门户》的主编,吴晨光认为,超越门户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在过去十年中由PC到移动互联的重大变化,第二是从1.0时代进入媒体融合时代,实行“中央厨房生产,不同餐厅分发”的变革,第三是其在接下来的对话中提到的,自己离开搜狐后加入的一点资讯,基于搜索引擎与引擎,以兴趣引擎来实现个性化新闻服务的尝试。

  陈彤对此表示,新闻业在过去十多年的变化非常巨大,十年前,获取信息来源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门户和社区,数量不超过10个,而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信息并不知道来源,新闻机构的概念淡化了。他指出,虽然自己并不认同“人人是记者”的说法,但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此外,他认为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也是一大变化。

  谈及自己第一次看到“超越门户”的说法,陈彤称,在新闻传播方面,门户在2010年与2011年期间就被微博超越了。他还直言,虽然现在微信的用户很多,但从新闻传播、获取信息的角度来看,微博还是发挥主要作用的。

  社会化媒体兴起后的“门户”

  高钢

  高钢称,“门户”其实是被技术极大影响和推进的。他指出,1.0时代的重要特征是以机构为主体的公共信息传播,让每一个人都与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建立起联系;而到了2.0时代,信息传播渠道是以移动网络为主, 聚合模式是以视频信息为主的多元形态融合,信息传播模式呈现多元需求的特点,公共传播能力开始变强大。

  他还预期,随着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当整个物质世界与人类建立起联系时,传播模式还将发生重大的结构性变化。

  在高钢看来,谈“超越门户”应该先定义超越的是什么形态的门户。他表示,旧有的门户时代似乎有点势微,但门户仍然会以其他形式存在,重新领会自己存在的意义和方式,比如是否能够成为聚集公民传播信息的平台,在分发渠道、服务等方面以各种形式演进。

  专业媒体存在的价值

  陈彤

  谈及全民生产内容对专业媒体存在价值的影响,陈彤直言,专业媒体在当今的确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他举例称,在马航客机失联引发关注持续了一个月时,专业媒体基本没有参与第一轮与第二轮的传播。因此他指出,媒体只有做得更专业、更有深度、更综合,才会有人关注。他更表示,自己已经多年不看门户了。

  在吴晨光看来,作为专业媒体人应该具备两方面的素质,一为新闻敏感度,二为某个领域里的专业素质。同样以马航事件为例,吴晨光强调了专业媒体人通过直播、Html 5页面等方式对碎片信息进行整合,是需要具备专业素质与思想的。

  高钢则坦言,职业新闻机构与职业新闻人永远有存在的价值,因为行业不仅需要专业的思维观、方法论、技术等,还需要社会责任意识,而这些都需要职业训练,以指导提供公共信息的质量标准。

  把内容作为产品去经营

  在分享门户网站做内容产品的看法时,吴晨光指出,在当今时代,渠道和分发非常重要,比如在手机上预装应用软件,覆盖量会很大。而关于核心影响因素,他认为是用户的行为习惯,此外,传播正能量和积极的价值观也很重要。“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责任心的注入” ,是吴晨光认为新时代的媒体人应该去做的事。

  陈彤表示,新浪的编辑部叫做产品运营部,他也曾强调过产品应该大于内容、大于新闻得做法。他指出,产品的要求比较复杂,从初期设计,如话题、稿子、作者的准备,经过润色加工完成生产后,包装、推广渠道会越来越重要,“即使现在这种传播手段这么丰富,有微博、微信各种各样的,但还是有好内容没有广为传播,这是一开始的包装或者渠道没有选择好。”

  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选择

  前段时间,中国青年报编委曹林发表了《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别去新媒体!》一文,人大研究生霍仟在公众号发文《为什么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可以去新媒体》表示反对。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媒介转型研究室主任魏武挥则提出了“学内容生产去传统媒体、学内容营销去新媒体”的观点。

  对此,作为多年的门户从业者,陈彤和吴晨光均表示,在传统媒体工作可以获得“更从容的时间”,可以扎实基本功。陈彤更是透露,自己从没做过传统媒体的原因之一是“工科毕业进不去报社”。

  吴晨光还强调,无论是什么媒体形态,都需要传统媒体的严谨思维和严谨报道,也需要新媒体在包装和产品运营模式上的优势。

  展望未来10年

  关于新媒体产品开发越来越多地强调个性化资讯的做法,吴晨光笑称,单从新浪前总编辑与搜狐前总编辑在一点资讯“会师”来看,带来的影响应该持续一段时间。他表示,个性化搜索定制是未来的趋势,但重大新闻仍然需要编辑的策划与推荐。

  陈彤称,自己做个性化产品做了很多年,在一点资讯的挑战对象今日头条提出用算法计算出用户兴趣的说法时,曾觉得“特别可笑”,“真正个性化的产品,最完美的应该是微博、微信。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几亿用户看到的都跟别人不一样,因为这是他自己关注的东西。”他如此理解。

  但他也强调了对一点资讯优势的看法,即集合了兴趣搜索专家、一点资讯创始人郑朝晖与编辑核心、搜狐前总编辑吴晨光。与高钢的看法一致,陈彤也明确表示,未来“永远不会有不需要编辑推荐的一天”。

  此外,陈彤还在问答环节中表示,预计几年以后互联网传播的内容会更加“不堪入目”,而自己离开媒体正有部分原因在于此。他还预测,未来的媒体会越来越集中,垄断程度越来越高,从业人员减少,但与媒体相关的岗位会越来越多,比如市场总监与产品经理的招聘,都有“媒体出身”的要求。

  最后,彭兰总结道,其他三位嘉宾是不同年代、不同年龄段的互联网从业者,借两本书实现了“接力”:十年前,时任新浪总编辑的陈彤与同事出版了《新浪之道》一书,分享门户新闻频道的运营经验,由高钢为此书作序。十年后,吴晨光主编《超越门户》一书,介绍搜狐在新媒体操作方面的实践,又是由陈彤来作序。

  “他们把自己对于互联网的认知过程、探索过程记录下来。这样的接力的终点不在眼前,是在很远的地方,未来的历史是由在座的各位创造的。希望把这样认识、积累和积淀的过程接力下去。”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