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微信将推出“应用号”
- 发布时间:2016-01-12 07:12:36 来源:京华时报 责任编辑:王磊
昨天,2016微信公开课PRO版在广州举行,有“微信之父”之称的微信掌门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他分享了微信的价值观,表示不希望用户在微信上浪费太多时间,并提前预告,微信公众号将有新的形态——应用号。
扶持原创而不是导流量
张小龙强调了对原创内容的重视,“我们希望让这个平台里面涌现出更多的有创造力的事情,而不只是一个做流量的地方”。
张小龙介绍,微信去年花了很多时间扶持原创。“原创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在过去一段时间,从BBS到博客时代,很多文章写得特别好的人在互联网上其实很难得到价值回报,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市场环境就会恶劣,劣币驱逐良币。所以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把原创作为一个非常认真的事情去做,关于版权的保护、内容的保护,使得过去一年原创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现在一个好的作者,他的一篇文章写出来可能会吸引上万的一个赞赏的回报,当然这只是非常小的一个回报。”
张小龙表示,原创的文章更符合微信需要的价值,也更符合用户的价值,所以,为了扶持原创,对于原创文章里面的广告条,对广告分成也特别优惠,因为原创的流量不会特别大。“平台里面我们发现这样一点,流量大的未必是好的,比如像昨天那种谣言传播的流量就非常大,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未必能获得巨大的流量,所以从平台角度我们会去扶持它。”
不希望微信黏住用户
张小龙认为,一个好的产品是用完即走的,而不是黏住用户的。他表示,现在微信成为大家使用时间最长的APP,他比较担心这个状况,“从微信的角度来说,微信一直希望用户能够合理地使用微信,除了微信还有生活。”
“好的工具就是应该最高效率地完成用户的目的,然后尽快地离开。如果一个用户沉浸在里面,离不开,就像你买一辆汽车,开完
了,你到了目的地,你说汽车里面的空调特别好,所以要待在里面,那不是它应该做的事情。所以业界很羡慕微信是用户的时间杀手,但是我们要考虑的则是怎么样更高效率帮助用户完成任务,而不是让用户在微信里面永远都有处理不完的事情,所以大家会看到微信的朋友圈会限制很严,各种营销在朋友圈里面我们都会很严格地对待。”
张小龙说,当他们发现朋友圈里面有很多心灵鸡汤和诱导内容时觉得非常可怕,因为这样的信息多了,最终可能是用户觉得朋友圈里面的信息太水了、太杂了,看朋友圈的意愿越来越低。基于这个理念,微信一直不鼓励加太多好友,限制公众号每天发消息的次数,拦截诱导分享,“因为你分享出去了、你获得了好处,但你的朋友要忍受你发来的一个东西”。
让商业化存在于无形之中
谈到微信的商业化,张小龙认为,好的商业化应该是不骚扰用户,并且只触达需要触达的那一部分用户。“我们希望微信能做很好的商业化,但它不是基于骚扰的、基于流量变现的商业化。”
张小龙反思,微信在去年发了很多优惠券,但使用率非常低,90%都作废了。后来微信尝试了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的优惠券,“当一个优惠券本身太容易获得就没有价值了,因为你随时可以拿到。但是对微信来说,这个优惠券是一种基于朋友背书的优惠券,也就是说只有你的朋友去那里消费才能拿到那个券,他分享出来,你可以使用。我们把这样一个新系统上线以后,发现核销率迅速就上去了,这是一个对几方都共赢的事情”。
张小龙强调,一个商业化的产品,在对用户非常有价值的基础上来做,不是作为一个广告硬塞,是很不一样的。
微信要做更轻量的APP
张小龙表示,很多创业公司的第一个产品是基于微信公众号来做的,而不是APP,因为后者的成本太高。“我们的本意并不是要做成一个只是传播内容的平台,我们一直说我们要做一个提供服务的平台,所以后面我们甚至专门拆分出一个服务号出来,但是服务号还是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现在我们将开发一个新的形态,叫做应用号。”张小龙说,现在APP重复的安装率已经越来越低,但有时候用户又会需要某一个APP的某项功能,“我们希望存在一种新的公众号形态,这种形态下面用户关注了一 个公众号,就像安装了一个APP一样。他要找这个公众号的时候就像找一个APP,在平时这个号不会向用户发东西,所以APP就会很安静地存在那里,等用户需要的时候找到它就好了,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尝试做到让更多的APP有一种更轻量的形态。”>>花絮
晒微信足迹招来病毒谣言
就在微信公开课PRO版正式开幕前夜,一个“我和微信的故事”的活动页面刷屏朋友圈,网友纷纷“贴图”晒出自己的微信足迹,包括第一条朋友圈发送的时间、第一个微信好友、2015年发送的朋友圈条数、微信红包总数等。
然而不久,关于这项应用“链接含有病毒,一旦点开可能盗取微信账号及账号中的资金”的消息也跟着刷屏了,并掀起了新一轮转发。随后微信团队辟谣,称“我和微信的2015”是微信公开课PRO版的官方体验,但还在内测阶段;由于访问量火爆,可能存在打开缓慢的情况,系统正在进一步优化。与此同时,将通过法律手段追究造谣者的责任。据张小龙介绍,仅仅一个晚上,就有几百万人因此解绑银行卡。
近年来,我国移动互联网及即时通信工具发展迅速,在这种复杂的互联网虚拟环境中,事实的真伪难以辨认。特别是在面对一些关系公众自身利益和安全的信息时,网友难免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选择相信甚至主动传播。
对于网民而言,如何做到三思而后“信”?业内人士认为,最主要的是提高辨别能力,最好先对信息来源进行验证,或咨询身边从事相关专业的人。如果实在没有能力判断信息的真假,那么不轻易传播那些所谓的“可怕信息”,也是扼杀谣言的一种较好途径。
此次事件中,微信团队的迅速辟谣也得到了网民的“点赞”。可见,在涉及公众利益和健康安全等方面的谣言面前,信息服务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相关部门应及时发出权威声音,能让谣言可能引发的危害降至最低。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