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7日 星期天

科技 > 互联网 > 正文

字号:  

万达牌照难求58金融征信缺腿 电商系消费金融“命门”难解

  • 发布时间:2016-06-13 08:04:15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闫瑾  责任编辑:书海

  

  P2P成为众矢之的,线下理财公司非法集资频现,众筹平台密集倒闭……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几大业态遭遇“生死决”之时,消费金融却独树一帜成为市场追逐的风口。58同城联合长沙银行等公司拟发起设立“长银五八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万达征信为消费金融提供征信支持;此外还有无数的电商、P2P、第三方支付公司蜂拥进入消费金融领域。但是牌照下发的不确定性、过度授信风险难控、大数据风控不可信等问题都让企业进入消费金融领域多了不少门槛。

  命门一 消费金融牌照难求

  虽然拥有强大的消费场景,但是消费金融牌照是“电商系”加入消费金融领域的命门。在监管上,阿里花呗、京东白条都不是持牌金融机构,而持牌的好处在于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参与同业拆借,甚至通过资产证券化获得经营资金,资金成本低于非持牌机构。一年前,苏宁消费金融正式开业,成为“电商系”首家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虽然在消费金融领域布局较早的京东、阿里也在积极准备,不过目前并未有太多消息。值得注意的是,万达金融不久前收购了上海海鼎信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原因也是将海鼎的便利店业务场景叠加到网络金融业务场景中;同时万达征信也在不断发力。

  需要指出的是,申请消费金融牌照的标准中存有两大门槛:一是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得低于300亿元;二是主发起人必须是金融机构,且所占该公司股份不少于30%,从申请标准来看,消费金融牌照的门槛和含金量都比较高,而电商机构要想获得消费金融牌照,必须与金融机构“联姻”。但是银行牌照一直是万达的心中一痛。在收购银行牌照的过程中,万达金融曾有意收购大连银行,但最终花落东方资产;日前又传出万达盯上了渤海银行,但谁料想曾从建设银行高薪挖来万达金融副总的王贵亚,也在不久前卸任转而创业。一些市场传言称,王贵亚离开的原因主要在于万达金融理念的相左。

  据了解,目前市面上正规军主要是经过银监会下发牌照的15家消费金融公司,除了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外资系消费金融公司,目前阿里巴巴、京东这类公司进入消费金融领域主要是依靠小额贷款业务牌照,而P2P平台进行消费金融业务的没有牌照可言。

  “如果电商企业做消费金融业务时没有消费金融业务牌照,他们的营业范围也会受到限制,一方面他们难以走出自己的内部生态之外,另一方面他们可做的业务只有小额贷款业务等,而且按照监管的要求,不可以对外投资、从事其他经营活动,这样盈利模式也会面临考验。”一位分析人士指出。有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已超9万亿元,预计2019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将超过37万亿元。正因为这一巨大蛋糕,各类机构开始疯狂布局消费金融。

  命门二 个人征信孤岛难打破

  由于消费金融业务个人用户居多,不少消费金融公司难以接入央行征信,风险控制成为一大难题。央行征信作为全国最权威的征信数据,很多公司不能连接就会导致一些人在有些平台借钱逾期后,又跑到另外一个平台去借钱,来往之间会给平台造成资金损失。前述分析人士认为,大数据风控突破了传统征信的局限性,可以为缺乏信贷记录的客户提供画像,打开了次级用户的市场空间。尽管前景一片大好,却急需补个人征信短板。在传统金融框架下,未被纳入央行征信体系的个人就无法从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获得贷款。

  目前不少公司都依靠自己的大数据积累设立征信公司,或者建立信用评估系统,如芝麻信用、万达征信等等。同时,不少互联网金融巨头的布局多是钱包对应零售金融,而信贷、理财和征信三兄弟成为零售金融业务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不过在58金融的系统布局中,征信成为“短腿”科目。“虽然58同城主打百姓服务网站,数据积累已经到达一定程度,但是如何挖掘大数据潜质,变为可以用在金融业务风控审核中的数据,还需要一段时间。更重要的是,58金融还没有支付端口,一方面不好引流,另一方面金融服务方面的数据难以短时间形成集群。”一位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相关人士直言。

  目前有很多民间公司没有能力连接央行的征信系统,征信数据需要多年的积累。“目前国内征信特别是个人征信数据不健全、有效数据少,虽然有一定的技术支持,但是相比国外还是不完善不健全。”不少互联网金融公司相关人士直言。融360联合创始人叶大清表示,目前国内的征信体系还不足以支撑银行在线放款,央行虽在2015年初发了8张个人征信牌照,但是一年半以后都没有落地。传统银行劣势是只有线下没有线上,互联网时代趋势让用户把时间都花在线上,大数据方面其实大家说得多做得少。京东、腾讯、阿里、银行的数据都不全,微众银行更多是社交、行为、QQ浏览器、手机、基于互联网的数据;到现在为止还没有风控方面的数据。反过来看银行,银行知道放过的款借款人都是谁、收入如何、信用怎么样等,这些借贷数据很详细,但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在银行产生过借贷行为,那么银行就判断不了。

  命门三 过度授信高风险

  难以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的消费金融公司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重复授信。一位做消费金融的互联网金融公司CEO曾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其消费金融目标借款人包括信用卡额度被占用的消费者,简言之如果商业银行批给客户一张5万元信用卡,在消费了5万元以后难以继续透支,此时互联网金融平台也可以提供授信,轻而易举就造成了超额授信。

  如何进行道德风险管控?如何了解借款人在其他消费金融平台的贷款情况?一直以来,过度授信是消费金融领域最大的风险。“以大学生分期产品为例,同一借款人,可能同时在多家分期平台上有额度,分期付款延缓了借款人即期还款的压力,可能诱导其过度借款进行消费,由于缺乏固定收入,一旦出现还款困难,借款人可能会求助于利率更高的现金借款,雪球越滚越大。”某电商平台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相关分析师直言。

  其实,消费金融的客户群与传统金融机构服务的客户不完全相同,单笔贷款额度较低,在为这部分群体提供消费金融服务时,风控是这些新进入消费金融领域的市场主体必须要重视的方面。而目前市面上具有消费金融牌照的公司虽然可以连接央行征信系统,但是其余机构并不能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盈灿咨询相关分析师表示,消费金融属于信贷业务,对于机构风控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风控系统要有效降低整体违约率、防范道德风险及金融风险,这对于平台在推进资产端互联网化都是个挑战。

  挖财总裁顾晨炜认为,从宏观上来看,中国经济呼唤消费的加速,而消费的加速需要信贷的助力。这几年中国消费贷款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0%以上,远远超过GDP的增长。由于金融就是一个风险游戏,有时候可能会物极必反。而现在从整个行业来看,风险正在积聚,其中之一就是逆向选择造成的信用风险,高利率弥补高违约率,逆向选择风险更高的用户,还有就是“寅吃卯粮”的流动性风险,如小贷公司现金流有一个“砍头息”,放100块钱给70块钱,有30块钱现金流可以做很多事情。过度依赖“砍头息”,流动性管控缺乏科学方法,就会积重难返,导致平台稳定性堪忧。北京商报记者 闫瑾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