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6日 星期天

科技 > 互联网 > 移动互联网 > 正文

字号:  

从春雨医生倒闭传闻 看移动医疗行业之困

  • 发布时间:2015-10-19 07:42:18  来源:大河网  作者:周路平  责任编辑:汤婧

  春雨医生今日被一则耸人听闻的传闻所缠绕。微博博主“一医一世界”发表文章《论春雨医生的倒掉》,论调悲观,立场鲜明,直指移动医疗的弊端。文中对春雨医生的唱衰,主要阐述了两大理由:

  一是入错行。医疗本身很大,市场却很小;看病需要信任,建立信任需要时间,资本等不起;丘壑纵横,资本想一统市场阻力很大。

  二是模式行不通。线下诊所的本质依旧是“中介”,而这个中介又区别于打车中介,政府在医疗中是主导角色,任何想进入医疗行业挣钱的资本都会面临一种道德指责。

  由此文章断言,春雨以前尝试的模式已经很多,剩余的可信故事已经不多,必然走向失败。

  春雨医生官方今日晚间做出回应,表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创新的道路上,最开始会有鲜花和掌声,当然也少不了冷眼和质疑,只要没有恶意,我们都欢迎。”诚然,从春雨医生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变革,大抵也能看到移动医疗所面临的困境和质疑。

  春雨医生的苦苦探索

  春雨医生曾经作为改革先锋出现在世人面前。2011年起家于远程问诊,涉及健康咨询、家庭医生、预约挂号、健康资讯等功能。春雨医生一共经历了三轮融资,2011年11月获得蓝驰创投300万美元A轮融资;2013年3月获得贝塔斯曼亚洲基金、蓝驰创投800万美元B轮融资;2014年8月19日,获得中金公司、如山创投、Pavilion5000万美元C轮融资,A、B轮投资方蓝驰创投跟投,彼时成为移动医疗领域数额最大的单笔融资,风光无限。这也在医患矛盾突出的当下,给了人们一丝希冀:通过医疗的互联网化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只是这点美好或许将要遭受赤裸裸的现实考验。

  根据春雨医生首席市场官(CMO)刘成平在近期一场沙龙上分享的数据,经过4年时间的探索,春雨医生平台总用户量8600万,平台医生36万名,每日解决超过27万个问题。刘成平特意回顾总结了春雨医生的三条发展路径。

  第一的阶段是轻问诊,做众包抢答,平均每个问题在两分钟以内响应,用户免费在春雨医生咨询,使得春雨获得第一手健康大数据,医生则能够获得平台的补贴。这是市场初期纯赔钱的买卖。

  随后是“空中医院”的定向问诊,让医生在春雨平台开店,售卖自己的服务:包括图文咨询、电话咨询、挂号预约、买断医生一定时间的私人医生服务。医生对自己的服务进行定价,用户选择其所需要的医生以及购买其所需要的服务。不过这种电商做法依然不尽如人意。

  再者是私人医生。一方面是线上的家庭医生:建立健康档案,包括所有与健康相关的数据,长期的服务一个客户,充当私人医生的角色。另一方面是线下服务,包括分诊服务、预约线下签约的医院专科专家,线下的春雨诊所会把收集的相关数据和档案汇集到线上。然后希望将采集到数据进行处理,提供给药厂、药店、医院以换取利润。2015年5月7日,春雨医生宣布,将在全国5个重点城市开设25家线下诊所,到2015年底,将在全国50个大中型城市开设300家诊所。而诊所的建设除了传统自建诊所,还有合作模式、加盟模式、托管模式,以快速复制发展线下春雨诊所。

  春雨的思路大抵如此。前两个阶段的做法已经渐渐被放弃,所有的商业模式探索开始进入到了第三阶段,只是这依然不被看好。

  线下诊所没有想象得这么简单。2012年成立的卓正医疗至今只有7个服务网点;今年4月刚开出的北京美中宜和综合门诊中心,其CEO知名女医生于莺前后忙活了近10个月。比之春雨,这两家机构都是线下出身,有着天然的优势。另一家线上出身转做线下的丁香园,CEO李天天说起诊所时一肚子苦水,线下线上完全不是一回事。

  春雨医生的试错探索还在继续。刘成平表示,春雨将连接药品、医院、医生、患者、保险,前四者都需要共同的买单方——保险公司,“未来将整个这五方串联起来,可能将来春雨医生就是个保险公司。”

  移动医疗困境

  关于移动医疗,美国医疗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HIMSS)给出的定义是,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比如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等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不难发现,移动医疗多指通过移动互联网提供诊断和治疗服务,而移动健康则是一个更为宽泛的词汇,它另涵盖了非诊治环节的健康监测,比如健康手环、心率监测设备。

  从发展脉络上看,移动医疗大致可分为“墙内”和“墙外”两类。“墙内”移动医疗,指的是医院医疗信息化从PC端到移动端的延伸,用户多为医生,适用范围局限于医院内,使用过程偏“诊中”和“疗中”。简言之,“墙内”是针对医院和医生的2B生意。

  “墙内”移动医疗给医院和医生带来了很多变化。上海京颐投资人、弘晖资本创始合伙人王晖曾向i黑马讲述了他的亲身感受。王的父亲是一家医院的院长,今年68岁。在王父行医的年代,下班回家的医生,没有任何工具可用来监控患者病情,因此一旦病人情况危急,接到电话后他就得骑自行车匆匆返回医院。

  现在,这位老院长的新同事们,在这方面已便利得多。随着医院信息系统与云端的连接,这帮30多岁的年轻人通过大屏手机上的App,可以查看包括病例、检验报告、影像资料等病人所有信息。他们还可以通过手机与值班护士互动,然后远程下达医嘱,而该医嘱将同时被传送至护士站、配药房以及主任医师的手机或PC上。

  “移动医疗,实现了诊疗流程的进一步规范化、简单化和实时化。”在王晖看来,这种能够帮助医生更为有效地工作、使之获得更大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工具一定会受到他们的欢迎。

  事实的确如此。目前,国内各家医院对“墙内”移动医疗基本持开放和拥抱的态度。诸如春雨医生、平安好医生、丁香园等等。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医院已对移动医疗创业者敞开了大门。相反,创业者依然面临重重壁垒。

  首先,门槛极高。一般而言,在行政垄断领域,任何一个新项目的引入,都需要相关权力部门的评估,至于该项目技术水平的高下,似乎并不那么重要。对于希望打入“墙内”的创业者说,“搞定医院一把手”才是最关键的一环。不过,随着医疗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这一门槛或将被逐步削低。

  其次,数据壁垒。爱康国宾董事长张黎刚曾对i黑马说:“公立医院拥有大量数据,但不能给你,不能开发,不能商业化,所以什么都不能做。”如今医院不对外开放电子病历(EMR)数据,患者自己也没有。因此很多创业者只能为患者另做一套数据,但这套数据能否拿来用,能否作为医生的诊疗参考,都存在很大疑问。

  第三,标准的不统一。由于中国医疗行业信息化缺乏顶层设计,加之国内医院体系庞大,此类产品进入医院时,都要重新做一个系统接口。举个例子,如果A医院的五个系统接口是由5家不同公司开发的,而B医院的情况是一家公司的接口连着另外四家,这造成的结果是,医疗IT产品复制成本和交付成本极高,这也同时限制了企业的生产能力。

  第四,医保也是创业者们需要克服的难关之一。国内多个城市已在实施“智慧城市”战略,医保卡与交通卡、老年证及银行卡综合在了一起。未来,为医院做一个App并不难,难的是你能否对接医保入口。如果创业者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则成功近在咫尺,不然只能绕着这堵墙原地打转。

  由于医疗资源具备稀缺性,许多创业者甚至认为,“墙内”是否移动无所谓,因为这一市场更多由医院主宰,而非网络平台。因此这群怀有再造医疗行业理想的创业者,选择了站在“墙外”,用脱离体制的方式面向患者做院外服务,他们通常切入的环节是问诊。比如好大夫就是一个提供院外医患交流的平台,而春雨掌上医生则可以让患者在就医前查询自己有可能罹患的疾病,并向专业医生提问。

  “墙外”创业者也有自己的生存逻辑。首先,由于大多数患者90%以上的时间都待在医院外,其间基本得不到任何医疗服务,而移动互联网可以补上这个缺口。“墙外”创业者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将过去医生只能在院内提供的服务延伸至院外。相对而言,面向2B的“墙内”生意更容易做,因为医院资金充裕,他们也已开始重视信息化。

  正如中卫基金合伙人李文罡所言,目前该领域的根本问题还是商业模式,技术倒是次要的。“医疗健康产业相对保守,很难一下子出现一项颠覆性技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如能找准用户需求并架设好商业模式,还是有很多机会的。”

  这恰恰是行业的普遍困境,很多从业者坦言,这个行业太难做了。正如春雨医生,深耕多年,积累了一批用户,却始终无法实现价值变现。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