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4日 星期五

科技 > IT业界 > 正文

字号:  

全民做手机 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 发布时间:2015-05-13 11:12: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书海

  原本以为经过2014年的洗牌,国产手机的格局会初现雏形,然而在2015年却再次迈入了一个全民手机的时代。乐视的超级手机在几经波折之后终于走上了舞台,董明珠任性地推出了三年不换的格力手机,周鸿祎在折戟之后以“奇酷”为号再造手机梦,就连在ROM市场起起落落的腾讯,这次也推出了所谓的TOS+生态。先来的玩家僵而不死,后到的玩家跃跃欲试,在一片热火朝天的“造机运动”背后,智能手机的出路却日益模糊。

  颠覆之道,从粉丝经济到股权众筹

  在新一批的入局者之中,周鸿祎可谓是身先士卒的代表,先是联合酷派囤积搅局的实力,而后又在新品牌的命名上广布玄机,在面对小米这个新巨无霸时,周鸿祎又捧出股权众筹的概念,试图以此抗衡小米的粉丝经济。

  2011年,小米创造了粉丝经济,成功拉近了企业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依靠粉丝来拉动手机销量的增长,改变了传统企业与用户之间相对单一和冷漠的买卖关系。虽然在中国,粉丝的黏性还难以和苹果相比,但小米通过MIUI和新媒体营销,大大提升了粉丝的参与感。而采用这一策略的不只是功成名就的小米,荣耀、魅族、一加等跟随者也逐渐走到了一线阵营或者是实力雄厚的后备军。与此同时,雷军所创造的小米模式成为各行各业争相模仿的对象,那么想要颠覆小米,周鸿祎需要在模式上技高一筹。

  2009年股权众筹在国外兴起,2011年股权众筹走进中国,如今周鸿祎首次把它挪用到了手机行业,通过把一部分股权与用户分享,通过入资或者购买产品的形式分得股份,进而在形式上成为品牌的所有者之一,当然还有相应的利润回报。与粉丝经济相比,在股权众筹的模式下,实现了企业与用户的利益捆绑,给用户带来的不只是参与感,更有参与者的成分。不过,股权众筹在国内鲜有成功的案例,周鸿祎把饼画的很大,但愿这不是场充饥的营销而已。

  不管是粉丝经济还是股权众筹,说白了都是在培养粉丝,从而让这一群体成为自家产品、服务乃至文化的消费者。从腾讯到乐视,从360到格力,做手机的背后都是在消耗粉丝,方法和手段有些许不同罢了。要知道,苹果的粉丝更多的是在文化认同而非利益一致,何况国产厂商喜欢把用户当粉丝。殊不知,把颠覆的赌注押在粘性不强的粉丝身上,是否是一条明路?

  生态之名,互联网模式的第二次崛起

  在2012年的时候,大多数手机厂商宣传的核心还是产品,而且沿用了传统产品的营销方式。小米的异军突起,得益于所谓的互联网思维,而当互联网模式烂大街的时候,各家纷纷打出了生态的旗帜。

  目前的生态大概有四种模式。首先是以小米为代表的品牌,包括魅族、华为、联想等,以手机为核心优势和操控中心,逐渐向可穿戴设备、客厅设备等扩展。其次是以格力为代表的企业,包括TCL、海信等,借助于在家电行业的优势,早有谋局智能家居的野心,而手机却成了最大的短板,于是乎便争相在手机领域发力。再次是以360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包括腾讯和阿里,依靠自己在互联网服务和资源上的优势,往往选择在系统层发力,于是就有了YunOS和TOS,360似乎走得更远,直接拉上酷派亲自做产品。最后就是乐视模式,PPTV、优酷等也在积极效仿,抓住了用户看视频的刚需,以内容为媒介,逐步在电视和手机方面动作频频。

  以生态之名的目的在于“硬件免费服务盈利”,小米开始的性价比战略把对手打得措手不及,乐视更是在价格上再创新低。据说,单纯的卖一部手机,服务增值收入只有10-20元,但把生态加入进来情况却大有不同。小米们希望粉丝购买更多的手机边缘产品,格力们希望借助手机和用户有个更好的沟通平台,腾讯们希望硬件可以帮助他们推送更多的服务,而乐视们也在培养用户为视频付费的习惯。如果这些能够实现,增值收入要增加好几个量级。

  坦然来讲,在这个生态遍地的时代,很少有厂商能够借助生态盈利,主要的还是在卖产品。特别是缺少产品的腾讯和阿里,更是处于一个烧钱的阶段,至少阿里对搭载YunOS的手机补贴力度惊人。当少数人把目光瞄向生态的时候,俨然是在走一步未来的棋,可当越来越多的玩家涌入,生态便不再是一条康庄大道。

  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智能手机的玩家越来越多,但欣欣向荣的另一面却是竞争的白热化,以及无处不在的繁荣泡沫。不管是厂商、用户还是整个行业,这都恐将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对厂商来讲,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销量,二是品牌。销量几乎成了竞争成败的唯一衡量标准,哪怕是三星和苹果也是如此。玩家的增多,无疑会把销量稀释,那么手机厂商们便不得不为了完成销量目标,在营销、渠道等方面下功夫。如此一来,价格便成了营销的最大亮点,为了降低售价,要么在成本上下功夫,要么在售后和服务上动脑筋。从目前来看,造成的问题大概有两个,首先是品牌形象问题,互联网品牌的手机投诉率明显偏高。另一个便是品牌溢价能力,除了OPPO、VIVO和金立,鲜有国产手机厂商能够把价位定在3000元以上,何况OPPO们这个价位的销量也不容乐观。可以说,在高端市场,国产手机的恶斗为苹果和三星等留下了一片净土。

  对用户来说,虽然享受了低价带来的快感,却也不得不为服务和体验付出代价。多数厂商采用了网上抢购的形式,购物体验并无可圈可点之处。当然最严重的还是售后问题,一旦产品出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面临着返厂重修的问题,一则等待周期较长,二则无疑增加了产品的价格。白热化的竞争导致了很多手机品牌的昙花一现,红极一时的庚Phone已经无影无踪,罗永浩的锤子手机也在为第二代产品犯难。而不少人已经习惯了把通信录等个人信息上传到厂商的云端服务器,如果这些手机公司不存在了,信息的安全性谁来保障呢?

  对此,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讲,乐视发布了无边框手机之后,努比亚的无边框手机接踵而至,OPPO的无边框新机也声势汹汹。我们不知道谁才是这些新技术的开创者,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无边框是不是一个正确的方向,跟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在三星、LG深耕于曲面屏幕,苹果、谷歌在可穿戴行业遥遥领先的时候,国内厂商依然在原地踏步。国内手机厂商都在为自己的现在紧急备战,殊不知慢慢地丢失了国产手机的未来。

  “晃晃的白天是黑夜的前奏”,国产手机市场再次涌入诸多的玩家,总会有人崛起,也总会有人覆没,但无论谁输谁赢,都没有真正的受益者。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