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 星期四

科技 > 通信 > 正文

字号:  

“惯犯”小米:面对质疑先抵赖后承认的逻辑

  • 发布时间:2014-08-15 07:34:52  来源:新华网  作者:汪文品  责任编辑:汤婧

   小米又致歉了。距离上次因为虚报销量道歉不过几周,在台湾“私自上传用户数据”的“丑闻”又被曝出。不断快速扩张的小米频频以道歉姿态示人。而在大陆市场,小米旗下的红米手机销量喜人,用户却纷纷吐槽“死机是正常现象”,甚至出现了不少“如何克服红米死机”的教程。伴随着火热销量的小米“差评”也是络绎不绝。

   事实上,小米手机从成立到今天也就是4年零2个月多一点,但是小米却从一个无名小卒成为了一家智能手机巨头。这其中最大的功臣恐怕就是“饥饿营销”了。

   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小米已经成为中国第三大手机厂商。通过模仿苹果,这家成立仅四年之久的公司已经迅速成长为全球第六大手机厂商。随着身价与影响力的提升,外界对于小米的质疑声更加“严格”,从“抄袭创意”到“数据造假”,再到最近的“泄密门”,“差评”愈发显眼。曾经以“抢购模式”和“饥饿营销”横扫市场的小米,渐渐成长为遭受大众质疑的“惯犯”小米。

   台湾媒体日前报道,小米手机会偷偷传送用户资料至其位于北京的服务器,涉嫌盗取用户隐私。对信息安全造成严重困扰。安全公司芬安全(F-Secure)马兰西亚亚洲实验室近日实测了两款小米与红米手机,测试结果称小米手机在未经使用者同意的情况下,会自动启动,将使用者的电话号码、IMSI(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及IMEI码(国际移动装置识别码),回传到小米服务器上。此外,通过这个网路简讯服务回传北京的使用者电话号码没有加密,而是采用明码传递。

   报道刚出炉时,台湾小米方面曾对此否认,并表示小米手机内所有应用都会取得用户的同意后再采集信息。

   但到了8月10日,小米科技在Facebook上发布紧急声明,承认了这一问题。但小米强调,用户的电话号码和通讯录,以及经加密处理的传说资讯内容,都不会被储存在小米服务器上。小米还表示,已经于8月10日发布了OTA升级包,关闭“网路简讯”自动启动功能。升级后,所有新用户或将手机恢复出厂设定的旧有用户,如希望开启“网路简讯” 可经由“设置> 小米云服务> 免费网路简讯”,或至简讯应用中启动该服务。

   小米公开数据显示,该公司在2014年上半年就已卖出2600万台手机。截止记者发稿时,小米科技并没有对其在中国大陆是否存在搜集用户信息的情况,做出任何说明。

   小米发布会数据造假致歉:先抵赖后认栽

   “数据”一直是小米主要营销工具。从雷军开始,到小米的官方微博,许多内容都与小米销售数据有关。在小米相关产品宣传微博中,“售罄”二字出现超过30次,其“售罄”时间从“×天”发展到“×分×秒”、“0分×秒”…… 而至于这些数据的真实性,外界不断有质疑。

   7月22日,小米科技在官网上推出了“2014小米年度发布会直播”、“砸金蛋”活动,根据直播网页顶部红色粗体数字的提示,共有超过2亿人次在线观看了其发布会,回帖超过2亿条。

   然而,据媒体记者在第三方网站上查询到,小米网站全站在22日~23日的真实PV(访问量)数据只在百万量级,如果分配到直播网站,其真实PV仅在十万量级。

   “我们并没有说我们的PV是两亿次。”小米科技相关负责人回应记者的采访时表示,每看一张图片就记录1个人次,而之所以不按照PV数统计观看人次,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

   面对数据质疑,7月25日小米发布了五百余字的致歉回应《关于2014小米年度发布会直播页面文案措辞的说明》。回应中称“截止7月25日下午2点30分互动总数达到了约2.2亿次。但因在页面呈现文案上措辞不够严谨,页面显示为xx人次观看,给部分人士造成困扰。目前已将显示文案修正为互动次数,对此给大家造成的误解我们深表歉意,也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小米的关爱和督促。再次,对页面文字措辞不严谨的地方深表歉意,也希望大家也多多对我们进行监督。”

   小米因“直播会观看人次数据不实”而致歉的事件刚落幕,6天后小米首次因“数据不实”而受到处罚。小米总部、台湾小米对此先后致歉。

   7月底,台湾“公平委员会”通报小米数据造假,并开出60万新台币(约12.4万人民币)的罚单。而据上述委员会调查,小米宣称分别开放购买的10000台、10000台、8000台红米手机,与实际开放购买的数量并不符。

   据调查,台湾小米在去年12月9日、12月16日与12月23日共举办三次网络抢购活动,宣称上述三次抢购分别在“9分50秒”、“1分08秒”、“25秒”内售罄。事实却非如此。

   针对这一处罚,小米公司在其官方微博很快做出回应并公开致歉,承认少卖了30台手机。

   专家点评:小米产品消费群可诉讼维权

   中国电子商务中心法律权益部助理分析师姚建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小米在台湾被罚的行为属于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违规收集用户数据,侵犯了消费者的隐私。她同时表示,小米这一做法没有尊重用户选择的权利,在收集用户数据时,必须要有显示选择的环节。

   此外,姚建芳提醒消费者,个人数据泄露可能会造成巨大损失,而且网络泄密途径很难考究,取证不易,维权艰难。

   业内人士支招,个人用户应对数据被窃取的有效方法是加密。用户在手机上对重要信息进行加密,可以有效提高个人信息的安全度,但也会导致操作繁琐。安全性和易用性,需要用户权衡。

   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齐爱民指出,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

   “刑法修正案增加了个人信息犯罪,但是适用情形有限,并且用户不能基于刑法规定获得民事赔偿;全国人大常委会有一个《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是法律性质,但操作性不强,没有设置对应的处罚措施;在民事赔偿方面,都是借助人身权保护规定得以实施的,欠缺保护个人信息的民法规范。”齐爱民说。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丛立先认为,小米事件中受影响的用户群同时是小米产品的消费群,这些用户可以依据侵权责任法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诉讼维权。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则建议,消费者可以通过公益诉讼的方式维权,因为消费者整体维权相对比较便捷、容易。

   有律师直言,违法成本低,法律监管缺失是“泄密”事件再三出现的根源。专家指出,各类服务提供商,基于提供服务所采集的用户信息数据,具有严格保密的法律义务;但类似的规定散见于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网络交易管理办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等,相关法律法规不少,却没有设置任何对应的处罚措施,违法成本极低。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