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加速圈地布局医疗资源 移动医疗只赚吆喝不赚钱
- 发布时间:2015-01-12 08:01:51 来源: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书海
羊城晚报记者 林曦 莫谨榕
看病挂号无需排队缴费,也不用再为医保等问题反复折腾,市民或者马上就可以享受到这样的便利。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2014年以来,互联网企业布局移动医疗的步伐明显加快,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跃跃欲试,企图“接管”移动医疗这一巨大市场。
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的最新预测显示,到2017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的规模达到230亿美元,即千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该指标有望超过490亿美元。有相关人士表示,互联网巨头在药品销售端、硬件制造端与医疗服务端跑马圈地,移动便民医疗服务、远程诊疗平台、可穿戴智能设备等领域正受到资本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移动医疗看上去“很美”,却暴露出“只赚吆喝不赚钱”,盈利模式不清晰的困境,更存在市场风险、诊疗风险、监管风险等多方面的壁垒,医疗健康产业互联网化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挂号医保查清单一机搞定
本月初,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宣布与东软集团、支付宝钱包达成合作,正式加入支付宝“未来医院”计划,并全国首次开通缴住院金功能,支持用户预缴押金、住院续费和住院清单查询操作。其实,广州已成互联网企业抢滩移动便民医疗的主要阵地。日前,微信团队携手广州市卫生局正式启动“广州健康通”微信公众服务号,通过“广州健康通”微信公众号享受广州市51家医院的预约挂号、健康档案查询、微信支付等全流程服务。
去年6月30日,微信和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达成合作协议,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成为全国首家启用微信医保实时结算的医疗机构。同年11月25日,“广州健康通”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市民添加微信公众号或下载手机APP后,填写自己的健康卡、身份证等信息捆绑就诊卡,即可快速预约指定医院指定科室的诊号,选择就诊时间,部分专家号的预约挂号也一并提供,极大节约了患者就医时间。此外,“广州健康通”还提供了医疗缴费、健康档案查询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对药费、检查费等进行查询,并直接通过客户端进行缴费。
在腾讯移动医疗布局扩张之时,阿里巴巴也不甘示弱,通过支付宝平台推出“未来医院”计划与腾讯相抗衡。以广州华侨医院为例,用户只要在支付宝钱包中添加“广州华侨医院”的服务窗,并绑定个人的身份证号,就可以实现预约挂号、快捷缴费、查看检验报告、快捷取药等功能。此外,“广州华侨医院”服务窗还提供了“就医档案”功能,用户可以查询到所有的挂号记录、就诊信息、缴费信息与检查、检验报告。据悉,医保用户使用支付宝钱包就诊时,系统可将每一笔费用通过广州医保门诊统筹支付部分做实时结算,用户在支付宝钱包内只要支付自付部分费用即可,真正实现医保移动实时报销。“未来医院”在全国的覆盖数已达到了37家,预计2015年会有超过100家“未来医院”上线。
可穿戴设备加速布局
众所周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大互联网巨头对健康医疗产业频频跑马圈地,但与腾讯、阿里步步为营布局移动便民医疗平台不同,百度主要从智能健康大数据平台和可穿戴智能设备入手。去年百度推出了Dulife智能设备平台,同时和不少硬件厂商合作,推出了健康手环、智能血压仪、智能体脂测量仪、智能孕表等多款移动健康设备。可穿戴健康设备对用户各项健康数据进行收集,并将所有数据存储于云端,经由百度的大数据平台进行智能收集、分析后,向用户反馈专业的健康数据,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服务。
2014年7月,由北京市政府倡导、百度牵头的“北京健康云”平台发布,是百度对整合上游的智能医疗设备商和下游的远程医疗服务商的云端数据平台的布局。用户通过佩戴智能血压仪、心电仪、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对身体数据进行实时收集,数据会即时传到“北京健康云”云端平台。下游的远程医疗服务商,如医院、健康咨询机构、减肥机构、健身机构等,通过云端传输的监测数据,对用户健康状况进行分析诊断,并提供相应的健康服务。
无独有偶,2014年京东发布的“智能云”产品中也包含了相似的“云健康”平台。据官方网站介绍,硬件设备提供商可通过“健康云”平台接入感知设备,提供用户身体指标数据,存储于京东“健康云”。京东“健康云”通过各种智能硬件设备,不仅能够记录用户各种健康数据,生成个人健康档案,还可以借助专业的健康服务提供商根据用户数据提供个性化的医疗保健、运动健身等服务。据了解,目前京东健康云已与康诺云、Latin、咕咚运动、体记忆、糖护科技等几十家健康类穿戴设备厂商在运动、睡眠、血压、血糖、体质成分、心率、位置服务等多领域合作。
窘境
移动医疗盈利之路漫长
看起来很热闹的“移动医疗”概念也受到了资本方的关注。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先是春雨医生去年8月宣布获得5000万美元C轮融资一事“惊艳”了投资市场,紧接着9月,丁香园获得腾讯7000万美元大手笔融资。艾媒咨询的数据也显示,到2017年底,中国的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也将突破百亿元,显然各家都不愿意放过这个大金矿,但互联网巨头们四处撒钱后,如何收回利润仍是困扰投资者们的难题。
有行业人士对羊城晚报记者表示,目前大部分移动医疗APP仍停留在“圈人”阶段,从“圈人”向“圈钱”转变的道路仍然漫长。当下很火的移动医疗APP绝大多数都是靠卖广告和数据挣钱,没有持久的增长动力。而且现在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难以长时间留住客户。有不少软件企业寻求和硬件厂商合作,通过出售移动医疗可穿戴设备赚钱,成了最简单直接的盈利方法。
记者了解到,用户可通过APP向专业医生传递信息、由专业医生提供远程诊疗。例如“春雨医生”实行的是用户线上付费制,向用户收取会员费,但春雨医生CEO张锐曾对媒体表示,目前的收入几乎全交给了医生,虽有一些零星的商业机会,但尚未发现成熟的商业模式。一位医疗行业人士指出,国外移动医疗的一些盈利模式在中国落地往往会遭遇“水土不服”的问题,因为美国的远程医疗的商业模式植根于美国大多数医生都是自由执业的状况,进入中国以公立医院为主的医疗体制,需要进一步进行磨合和修正。
关注
发展前景受多方面制约
据了解,国内移动医疗的市场空间更为诱人。除了高达3.3亿的高血压患者外,国内糖尿病患者达1.14亿人,而且慢性病发病群体呈现出年轻化趋向。不仅如此,中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目前超过65岁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9.5%,2030年该指标将达到16.2%。而这些慢性病或老龄化群体都不约而同地需要通过移动医疗设备监测生理指标。据第三方机构艾媒咨询预计,由刚需产生的中国移动医疗的市场规模今年将达23.4亿元,2017年底将突破125亿元。互联网巨头都对这个香饽饽垂涎三尺,但除了盈利模式尚未清晰外,市场信用、监管风险、诊疗风险等壁垒仍然制约着移动医疗进一步发展。
有分析称,首先是移动医疗产品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存在政策和监管的风险。目前市面上不少移动医疗APP主打由专业医生向患者提供远程诊疗的服务,但由于患者只通过软件向医生提供病情信息,既无专业医疗设备检查,也无医生当面诊断,造成误诊的可能性大幅增加。且患者若因在线咨询而引发医疗纠纷,维权难度也比较大。北京大学创新教育与研究院执行院长蔡剑曾表示,“移动医疗必须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基础之上。中国不但没有医生信用评级体系,甚至连公民信用评级体系都没完全建立。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布的医疗APP应用能值得信赖吗?”
此外,在中国以公立医院为主的医疗体制下,移动医疗产品对传统医疗机构的吸引力并不高,要游说公立医院加入支付宝或腾讯或者春雨医生的体系非常困难。专家指出,大型公立医院具有医疗设备和医师资源的优势,线下服务量很大,实际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与移动医疗产品合作开拓患者资源的意愿并不高。此外,对于患者而言,远程医疗服务的信任度也不高,毕竟涉及到生命健康领域,患者往往优先选择大型医院、当面诊断,况且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并不会使用这些手机软件。
与此同时,在具体操作方面,电子病历是否可以跨医院开放、医生在线诊疗是否触及非法行医界限、移动医疗引起的误诊、医患纠纷如何界定处理等法律问题仍需要相关政策和监管部门来理清。有行业人士分析表示,如何打通与医保接轨的支付渠道、保障患者个人信息不被泄露,也是移动医疗产品进一步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现在大多数移动医疗产品还在外围摸索,尚未深入到医院就诊流程的中后期,仍需要较长时间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