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8日 星期六

科技 > 互联网 > 正文

字号:  

移动医疗引爆投资热情 业内:实际应用不如预期

  • 发布时间:2014-11-21 07:48:54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汤婧

  移动医疗以活跃的身姿频频跃入公众视线。记者采访发现,尽管市场上产品五花八门,且投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但据从业人士反映,在缺乏政策保障和引导下,实际应用并不如预期,不少企业在尚未找到可以产业化、盈利化路径之际,前进的脚步也变得快慢不一。

  首款“智能疼痛医生”创就诊新模式

  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肿瘤患者达300余万例,其中75-90%的晚期癌症病人伴有剧烈的疼痛征状。持续存在的严重癌痛不仅引起癌症患者躯体的不适,同时对患者的精神、心理及人际关系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是导致患者产生抑郁的主要原因,有自杀倾向的癌症患者80%与严重的疼痛有关。然而,由于医患沟通不畅、治疗不规范、镇痛知识缺乏等原因,许多癌痛患者的疼痛症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成为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记者近日从中国神经科学学会采访了解到,为了缓解上述问题,学会与上海市崇明新华癌痛转化研究所一道,连续两年承担“民政部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示范项目”,针对癌痛患者开展社会救助服务。项目除了进行义诊体检、送医上门、跟踪随访等传统医疗服务形式,还专门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远程医疗服务系统——智能疼痛医生。

  上海市崇明新华癌痛转化研究所所长丁罡告诉记者,这款APP利用国际通用的卡氏评分表和生活质量评估量表评估病人生存质量,采用国际公认的数字评分法评估患者疼痛状态,将患者疼痛相关指标实时上传至服务器,便于主诊医师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及时更新医嘱。

  “相比其他市场上的慢性疾病管理系统,这款APP有两个特点,一是国内第一例,二是不对医院外患者开放,完全是一个闭环服务,实现患者的全程管理。”丁罡说,医疗和其他领域不同,离开医生照样可以做,比如传媒、金融、娱乐,通过新媒体就能把一些资源引过去或放大,但是不同的人得同样的病,治疗方案都不同,所以现在只有2000多人次患者使用,没有考虑对院外患者开放。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秘书长何士刚表示,随着市场需求、政府职能转变,移动医疗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希望相关部门能有更大程度的资金支持,也希望这类项目可复制、可推广,运用到其他疾病领域,比如抑郁症、帕金森、中风等。

  眼花缭乱的移动医疗

  百度“移动医疗”显示,是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例如PDA、移动电话和卫星来提供医疗服务和提供医疗信息,具体到移动互联网领域,是基于安卓和iOS等移动终端系统的医疗健康类App应用等。

  记者在手机“安卓市场”上搜索“医疗”发现,相关APP多达几百种,比如“快速问医生”、“春雨医生”等。另外,搜索“就诊”则显示出许多与医疗机构有关的APP,比如“健康南京”、“江苏省中医院”等,其服务主要集中在预约挂号。

  移动医疗之所以如此红火,一方面得益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升级,另一方面也与市场投资热情高涨有关,尤其是跨界企业的不断加入。通讯连锁企业乐语通讯去年就称,将在一年内开设900多家智能云健康服务专区,今年又推出“妙more”品牌,主打移动健康服务。另外,阿里巴巴的“未来医院”,以及近期丁香园获腾讯7000万美元战略投资,挂号网获腾讯领投的总融资超过1亿美金,不断刷新纪录。

  从全球来看,整体移动医疗市场规模截至2013 年约为45亿美元,市场预计2017年将达到230亿美元,中国将超越日本占据整体亚太市场的37%。

  易观国际分析师郭阳表示,相比互联网巨头早在前几年陆续开始对医疗领域布局,目前移动医疗作为一大热门投资领域倍受关注,在医疗可穿戴设备、硬件、大数据上都有着较高的投资及收购比例。

  前进路上各有忧虑

  瑞银证券医药分析师季序我表示,远程医疗、移动医疗肯定是未来医疗领域的大方向,但是目前参差不齐的发展现状也说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不同的公司思路不同,有的绕过医院,以医生为单位进行注册,在APP平台上面单独给消费者提供医疗服务,还有的则通过医院来利用医生资源。

  事实上,前者风险较大,后者更被看好。因为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医院的角色除了是提供医疗服务活动的场所外,还是一种组织形式。国家卫生计生委此前发文称:“医务人员向本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应当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并使用医疗机构统一建立的信息平台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这种不允许医生随意开展移动医疗的文件,印证了市场之前的担心,相关部门并不希望市场上有些产品的步子跨得太大,认为有不能控制的风险。”季序我说。

  丁罡告诉记者,这也是为何不对外开放APP服务的一个原因。移动医疗才刚启动,环境还不是很健全,在中国的医疗体制下,救治的主体仍是医院,任何的改变都不能走得太快,和老百姓有关的医疗服务更是需要通过摸索来获取,尤其是涉及法规、政策、质量控制等,如果盲目着急的发展线上服务,走到后来可能会失控。

  然而,一家做智慧医疗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是出于患者安全考虑,步子慢一点都能理解,可是问题并不在此。据他透露,有关部门考察过后觉得很好,但推动热情不高,因为怕担风险,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另外,还有些医院则担心会对院内的检查费用造成挤压,难免排斥。

  “实际上,我们的终端只是为医院提前筛查一批原本不做检查,但可能具有慢性病的患者,给医院带去的是一个增量而非抢占其存量。另外,我们对用户的信息进行搜集和数据分析,还能起到提前干预,帮助医院缓解后续治疗中的医保压力。”上述负责人说,相比在医疗领域的裹足不前,反倒是一些保险公司、高档小区更感兴趣,以此为噱头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可惜,这并不是我们研发的初衷。

  业内人士认为,移动医疗真正回归医疗本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包括政策、产品、医院、医生和患者等,每一个环节都层层相扣。尤其是行业政策,对企业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指引,另外,企业若刻意创造一个产品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结合需求创新且实用,才能唤起用户真正的兴趣。

  申银万国研究报告指出,移动医疗未来主要有三大趋势。一是产品的便捷化、精细化,即对特定病患和医生定制以及对于单一病种开发的产品将逐步丰富;二是健康数据管理比数据监测更重要,产品的数据从采集到管理到反馈的产业链形成,并非仅仅停留在娱乐健康管理上。三是标准化平台、个性化产品,产品未来将在平台的不兼容导致产业链生态圈难以形成的问题上取得较大标准化突破,并在产品的个性定制上得到长足的进步。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