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4日 星期五

科技 > 互联网 > 正文

字号:  

网络暴力频发酿隐患 法律界定不明是病根

  • 发布时间:2015-07-01 11:00: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汤婧

  近年来,作为互联网络发展的一种负面产物,网络暴力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据了解,5月份,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各地网信办举报部门和主要网站共收到网民举报174.8万件,举报受理量首次突破百万,其中,“人肉搜索”、网络谩骂、人身攻击等网络暴力行为占据了较大比重。网络暴力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但更具有隐蔽性、群体性、伤害性,往往会对他人造成名誉损害和精神困扰,由此造成的悲剧不胜枚举。尽管我国目前已经出台了大量规范管理互联网的相关法律法规,但由于针对性不足,对网络暴力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导致法律与现实的矛盾日益突出。

  网络暴力成移动互联网新“毒瘤”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给网络暴力的出现提供了渠道。近年来,网络暴力正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毒瘤”。据网信办的数据显示,5月,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各地网信办举报部门和主要网站共收到网民举报174.8万件,经审核,有效举报141.9万件,共处置122.8万件,举报受理量首次突破百万。其中,“人肉搜索”、网络谩骂、人身攻击等网络侵权行为的举报量较为突出。

  自2007年的“网络暴力第一案”后,越来越多的网络暴力事件进入公众视野,并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最近一段时间,接二连三发生的网络暴力事件更引发了广泛关注。比如,“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中的女司机从一开始获得同情支持到后来遭受一边倒的批判;“学生为女老师打伞”掀起关于师德和尊师重道之间的骂战;“揭发何炅吃空饷”爆料人遭到人肉辱骂;江西永新校园暴力事件持续发酵等等。

  在这些公共事件中,一些人利用互联网擅自公布他人照片、职业、住址、违章驾驶记录等个人信息,将对热门话题的探讨异化成了践踏他人隐私的集体狂欢,更有人隐匿于网络背后,肆意谩骂、侮辱当事人,不仅会对他人造成心理甚至身体的创伤,更严重的还可能导致自杀等悲剧。

  监管不严致网络暴力蔓延

  现如今,网络已经日益成为人们表达意愿的一种渠道,越来越多的人习惯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并发表自己对社会公共事件的意见及诉求,网络舆论由此产生。但也有一些网友不能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用极端偏执的态度,甚至用人生攻击和污言秽语来表达意见,这些也就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网络暴力”。“网络暴力”的大行其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第一,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匿名性、虚拟性,以及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都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导致他们无所顾忌地借助网络宣泄自己的情绪。在低廉发言成本的网络空间中,人人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而且网民对自己所发表的言论几乎无需负责,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一些网民容易盲目跟风,简单、粗暴地进行“站队式”地情绪化表达,造成围攻声讨、威胁恐吓等不健康现象,甚至冲破道德和法律底线,将这种影响延伸到了现实世界中。

  第二,目前,我国对互联网的管理还相对滞后,相关法律还有待完善,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信息传播,难以对网民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据了解,目前法学上还没有“网络暴力”的说法,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也使得“网络暴力”逍遥法外。另外,当前对网络侵权案件的处理方式,并没有针对互联网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只是将相对应的法律法规直接复制应用到互联网上,无法实现真正有效的监管。

  第三,网络媒体的把关不严、责任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网络暴力的产生。一些互联网传播媒介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往往不考虑自身的社会责任,通过发布具有煽动性的标题或图片等,来吸引网民眼球,获取点击率;对于网民情绪化的表述等,不仅不及时删除,反而利用此来吸引更多的关注。

  除此之外,在网络上难以追本溯源、涉及责任主体多、侵权证据难以确定等原因,都导致网络暴力事件频频发生。

  将网络暴力关进“牢笼”

  网络暴力的肆意横行,不仅危害网络环境和网络文明,也造成不良信息传播、个人隐私泄露、谣言层出不穷等恶果,更僭越了法律底线。要如何驱散网络暴力的阴霾呢?

  其一,遏止网络暴力,要弘扬法治精神,彰显法治力量,必须建立与互联网发展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去年10月,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开始施行,有助于规范网络行为、建立良好的网络秩序;近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了网络安全法草案,草案将进一步完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制度,规范网络信息传播活动。

  其二,要使网络意见表达趋于理性,应加强对网民的自律教育。网络暴力事件的主体是网民,每个网民都有责任和义务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就公民个人而言,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坚持全面客观态度,保持理性思维,不用偏执极端的眼光看问题。同时,也要培养网民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敢于抵制歪风邪气。

  其三,规范管理网络媒体,倡导行业自律。网站需自觉承担好“把关人”角色,对网络信息源加强把控,促使形成积极健康的良好风气。

  此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譬如在韩国,净化网络舆论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广泛开展“善意回帖”运动,还与警方监管、法律约束、学校教育等“三把斧”相结合,各方共同维护网络环境,此类经验或可借鉴。

  另外,各级政府应构建公共信息平台,规范信息发布的渠道,并建立完善的网络言论应急疏导机制,最大限度地避免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