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3日 星期四

科技 > 互联网 > 正文

字号:  

谷歌推Spaces被看衰,也许是天生缺乏社交特质

  • 发布时间:2016-05-17 15:11:37  来源:东方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张洁欣

  近日,谷歌推出了社交群聊工具Spaces(空间),但是外界和大多数媒体并不看好这一产品,媒体评论称,这一工具的定位功能不够明晰,故而增加了其失败的可能性。

  在互联网搜索引擎的时代,谷歌是当之无愧的巨头。然而随着社交时代的到来,谷歌似乎被边缘化了。其实多年来,谷歌一直没有停止在社交领域的努力,然而每次的结果都不尽如人意,之前的Google+项目失败,如今的Spaces也不太成功。

  那么,在搜索引擎时代叱咤风云的谷歌为何玩不转社交?实际上,谷歌可能在骨子里就存在着与社交时代“犯冲”的基因。

  一、谷歌深耕社交领域,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2011年,谷歌创始人之一LawrenceEdwardPage成为了谷歌CEO。在社交领域,谷歌开始发力,先后推出了Orkut、GoogleWave、GoogleBuzz等社交应用。尽管Orkut曾经在一部分国家推行,但这几款产品均以失败告终。

  之后,谷歌又开发了社交网络Google+。Google+是一个SNS社交网站,可以和不同兴趣的好友分享有趣的内容。谷歌非常重视Google+,并以谷歌的其他产品作为辅助进行推广。

  然而,这一产品仍然没能够做起来。2014年4月,负责Google+的高级副总裁VicGundotra突然离职,之后就传出了各种不利于Google+的言论。尽管当时谷歌表示“将会继续努力为Google+用户提供优秀的体验”,但是外界都已清楚“Google正在抛弃Google+”。

  在Google+上线伊始,Page曾多次高调宣称谷歌的社交野心,将Google+视为挑战Facebook的利器。如今,Google+早已失败,并被人们称为“社交鬼城”。

  实际上,在硬核用户看来,Google+以圈子为核心的范围可控的内容分享模式比Facebook要好。然而圈子存在的逻辑混乱问题困扰着用户,拉低了使用率,Google+的多功能反而成为了拖沓。在谷歌深耕Google+的几年中,WhatsApp、WeChat、Snapchat、Instagram等“轻盈”的社交应用层出不穷,各种“脑洞”开到天际的细分社交新品更是后来居上,谷歌和它的社交产品们则处于边缘化的尴尬状态。

  不过,谷歌并不甘心放弃社交领域。最近,谷歌又推出了社交群聊工具Spaces。这个应用可以让网友在聊天室中谈论热门话题,规划旅行、分享视频等。

  但是,媒体并不看好这款工具。外媒认为,Spaces的功能设计会让它走向失败。

  从表面上看,这款产品聚集了N个创新功能,但是这反而会让网民迷惑,搞不清Spaces的使用价值。在许多网络论坛上,已经有不少用户表示出对Spaces的迷惑。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指出,谷歌在社交网络领域挣扎多年仍未放弃尝试,然而推出的产品却总是令人迷惑不解。

  多次努力无果之后,谷歌似乎也有些疲惫。在2014年LawrenceEdwardPage离职之后,谷歌内部对于社交网络产品也不再那么热衷。加之Google+项目失败,社交产品的战略地位降级,取消了与谷歌其他产品的关联。

  例如谷歌将Google+中的照片及聊天功能分拆出来,以此为基础为各个平台的手机用户开发出独立的软件。此外,从去年起,谷歌不再强求用户在登录时使用Google+账号,而是可以使用外部社交网络的账号。

  目前,移动社交产品的趋势是专业化和细分化,每一个产品都有自身侧重的功能和定位。谷歌则缺乏这一点,这也是谷歌在社交领域失败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谷歌在社交领域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其本身缺乏社交“特质”。

  二、谷歌缺乏社交“特质”,不应在社交领域耗费精力

  谷歌最初以搜索业务崛起,也是各种工程师的汇集地。应用与工具组成了纯粹的工程师文化的企业,做产品的思路也都是可被量化且无感性成分的工具思路。

  在做社交产品时,谷歌依然是这样的思路,因而谷歌的社交产品向来给人以高大上的感觉。用户可以从中获得大量的数据,并能够体验到多种功能。

  然而,社交产品最应该具备的特质是感性而非理性。社交行为无法被量化,它更加贴近的是人类的心理需求,社交的本质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非工具,工具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不应该成为主体。谷歌的社交产品恰恰缺乏对人类感性的理解,所以谷歌的社交产品虽然看似很厉害,但是未能营造出一种交互的环境,因而无法打动用户,最终导致了谷歌在社交领域的失败。

  将谷歌的社交产品与Facebook作个对比。在Facebook发明Newsfeed之时,许多用户开始是拒绝的,他们认为这款应用会暴露个人隐私。但是Facebook依然坚持,因为没有充分的暴露,就没有频繁的互动。如今,Newsfeed早已成为SNS的重要应用,这充分说明了互动才是社交的本质。

  反观Google+,则是以工具思路,强迫用户加入特定的圈子。谷歌在社交方面一如既往地重视信息及其流动,圈子的设置初衷也是对信息的规范,将它们分门别类地摆好。谷歌只关心信息如何被分发,而未能注意到社交中的情感部分。

  所以谷歌的产品通常很酷,但永远缺乏感性。因为它剥离了细腻的情感,使之变成了泛着金属光泽的精确定义。虽然华美,但却让人不想靠近。

  失去了人情味的社交产品注定会走向失败,而一个社交产品的成功,则需要具备一些条件。

  社交的本质是交流与互动,想要让用户之间充分地进行互动,就必须找到一个能够吸引人的话题。这个话题的类型,也就是社交网站的特质。比如豆瓣的特质是文艺,人人的特质是学生。准确地定位这种特质或者说是血统,是非常必要的。

  有了血统,还需要一个崛起的时机。在web2.0普及之后,大众有着高涨的分享欲望。在初期,网民们还未能确定自己的最终归宿,那时是社交网站发展的最佳时机。

  之后,移动时代来临。大量的应用出现,功能也开始细化,网民们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应用,一切尘埃落定。

  对于谷歌来说,未能很好地把握这几个时机。谷歌的社交应用中聚集的多是技术宅、程序猿这类人群,本就不善交际,加之谷歌缺乏社交的血统,因此在社交领域的失败似乎是早就可以预见的。

  当然,以严谨的态度做产品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人类,并非在任何时候都需要精确可控的理性,偶尔享受一下脱轨的感性才是社交的真正乐趣所在。但是对于谷歌来说,理性与严谨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因此谷歌不太适合在社交领域有进一步动作。

  在移动端普及的今天,网页引擎搜索业务的没落不可避免。因此,谷歌应该将更多精力放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寻找新的业务空间,而不是在社交领域继续耗费精力。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