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科技 > 互联网 > 移动互联网 > 正文

字号:  

朋友圈临时社交:让人心塞的微信“僵尸关系”

  • 发布时间:2015-05-14 14:03:18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常宁  责任编辑:汤婧

  微信朋友圈让人感到疲惫、焦虑的原因是,微信社交中临时搭建的弱关系无法提供足够的满足感、安全感、维系感。

  当我们一次次地点击微信朋友圈的小红点,应对那些与我无关却又不得不看的信息,或者默默地扮演“点赞机”角色时,疲惫、焦虑感可能伴随而生。基于微信的社交关系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最初,微信上的圈子多是小圈子,由亲朋好友组成,这种关系是强关系,大多基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稳定性很高,即便不使用微信也可以用其他方式维系。随着微信越来越成为职业社交、工作交往、营销的工具,微信圈由当初单纯的强关系圈子,扩大到更大范围的圈子,甚至更多的交叉圈子,而这种圈子是基于弱关系的,不依托情感来维系,只为了满足工作、职业社交需求、营销目的等。

  于是,基于微信平台的社交圈子最终形成了两种关系:真实的强关系社交圈子、基于某种利益需求临时搭建的弱关系。而后者占据的比例越大,就越容易让人感到疲惫、失落、焦虑。原因并非如许多文章所说的“增多、泛滥的朋友圈信息”(这只是一方面),本质在于,这种临时搭建的弱关系给不了我们足够的满足感、安全感、维系感。

  以利益需求为基础的“临时社交关系”最易成为“僵尸关系”。当然,这里的利益并非贬义词,也并非特指金钱,而是带有某种特定目的或需求。一个并不熟悉或陌生的人加你为微信好友,TA可能想咨询某些事情,或者初步建立微信联系以便日后有所求,或者为了储备人脉,或者为了营销推广,等等。

  总之,这种关系不是由真实朋友引发的,多半带有一定需求。这种关系在利益需求发生时就会激活,并搭建起“临时社交关系”,一旦需求达成,社交关系便会逐渐淡化,甚至重新归于陌生人行列。所以这种关系就像一种临时默许的“交流契约”。

  如果僵尸用户指的是微博上大量不活跃、沉默的用户的话,那么用“僵尸关系”形容微信上这种临时搭建的关系似乎也很贴切,这种关系在大部分时间是不激活的,很多时候都形同虚设,互动性较差。当微信上的“僵尸关系”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信息冗余鸡肋越来越严重的时候,我们的承受力便要报警了。

  临时社交关系向紧密关系转化需要什么条件呢?这首先要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维系的。

  第一,真实情景下的交流和维护。有研究表明,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才会促进社交关系的增强。所以,对于微信上多数临时搭建的弱关系,只有不断地有机会或创造机会进行真正的交流,这种关系才有可能更加紧密,共鸣越多,才会产生情感因素,而情感是维系关系持久的重要纽带。

  在微信上,我们可以融入某个微信圈子,并在其中不断曝光自己获得交流机会,不断与他人讨论,也可以从线上转到线下进行更多面对面的交流。但是,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做不到这一点。如果不能,那么这种临时关系便会在建立联系后很快淡化,后续的互动也会缺乏动力。

  第二,当临时社交关系在利益需求重新启动的时候,交流和活跃度会再次启动,如果这种利益需求不间断持续发生,比如彼此加对方好友后,因为工作需要定期会有沟通和交流,那这种关系长期来说也会变得紧密。但这种情况在你的圈子里发生只是少数,因为对你来说确实有长期交流需要的人毕竟占据少数,剩下的临时社交关系大部分时间仍处于沉默状态。

  第三,当临时社交关系找到了“共鸣区”,比如关系双方兴趣爱好相投、生活环境相差不大、关注的信息类似、工作内容非常交叉等等。只有发生共鸣时,两个互不熟悉的人,或两个因某种利益需求而搭建的交流关系,才会有进一步维系的欲望,这种关系才有可能从临时关系转化成有情感的紧密关系,交流互动会增多,甚至成为真实朋友。不过,人生知己难求,这种“共鸣”也可遇而不可求。

  因此,这些转化条件虽然有机会达到,但对于多数人来说并不会频繁发生,所以朋友圈仍以交流不多、互动不多、活跃度不高的临时社交关系为主。

  而且,临时社交关系都是半路上建立的,双方彼此不了解。我们不知道对方真实的生活怎样,对方发在朋友圈的信息是经过特别标签的,经过自我筛选和过滤之后的。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对方,无论是生活、性格、性情、爱好、习惯、工作等等都是对方希望我们看到的,且都是碎片的。

  所以,我们无法真实地了解对方,如果又不存在接触机会,那么我们无法感知到彼此全貌,于是更不愿意流露本我,因此,这种临时社交关系的维系也只能是断续的,利益需求发生时才会最大程度激活,互动关系的长期维系变得困难。所以偶尔在圈子里发信息便成了一种创造互动机会的办法,不过,信息曝光量不宜太少(太少不利于临时社交关系的维系),又不宜太多(过多会造成信息压力)。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临时社交关系似乎成了一种鸡肋。对这些信息的处理可能有三种情况:第一,屏蔽,彼此成为永远的沉默者,再无互动和交流,化成真正的“僵尸关系”,可是如果对方发现“被屏蔽”,有可能会恶化关系;第二,出于某种考虑,时常给那些跟你建立临时社交关系的人点赞,偶尔评论,但这会让你变成“点赞机”,并会累心;第三,不屏蔽,但永远不点赞,也不会评论互动,因为“实在不了解你,对你没有真实印象,有时我想评论互动,但实在不知用什么合适的字眼,我担心不当的评论会破坏彼此假设的印象。”

  这么一来,维护这种临时社交关系的精神成本是很高的,甚至会让人感到无所适从。当然有人说可以删除对方,解除关系,但是很多人会认为删除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于是会选择上述三种情况中的一种进行处理。所以大家一边默许这种社交关系的存在,一边又忍受信息刷屏,甚至还要考虑维系。

  那么这种状态造成的直接生理反应就是,对无关信息量增大的焦虑甚至是反感,最终这种状态会大大减少我们打开微信刷朋友圈的频率,因为避开是缓解信息压力和焦虑感的直接办法。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何如此多的人都在呼吁逃离微信朋友圈,丢开手机回归真实生活。临时社交关系的活跃度低,甚至会变成僵尸关系就是这个道理。(作者常宁,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