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机器人产业园区达40多个 低端机器人“爆棚”
- 发布时间:2016-06-17 07:38:54 来源:环球网 责任编辑:书海
祝嫣然
[我国涉及机器人生产的企业已超过800家,但是,其中200多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大部分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集中度低、总体规模小。各地还出现了40多个以发展机器人为主的产业园区。]
被视为资本宠儿的机器人行业目前存在投资过剩的趋势,业内人士呼吁应该避免盲目扩张,把重心转移到技术创新上,并完善行业标准。
机器人产业是“中国制造2025”重点突破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近年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15年,国产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占我国市场份额首次突破30%。
16日,在工信部的指导下,由十家中国机器人企业共同发起的“中国机器人TOP10”峰会在沈阳正式成立。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秘书长宋晓刚表示,通过“TOP10”旨在整合政府、产业与金融资源,为机器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国机器人品牌。
隐忧投资过剩
不过,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坦言,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已呈现出“高端产业低端化”,甚至“玩具化”的发展趋势,有投资过剩的隐忧,机器人企业要避免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数据显示,我国涉及机器人生产的企业已超过800家,但是,其中200多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大部分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集中度低、总体规模小。各地还出现了40多个以发展机器人为主的产业园区,有些园区存在着重招商引资、轻技术创新、轻人才培养的倾向。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姚之驹此前表示,过去两年里,各地出台的对机器人产业的扶持政策有77项,对一个不到千亿的行业,大家却有这么大的热情,这实际上反映出这个行业的浮夸成分。
“中国机器人TOP10”企业之一、纳恩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王野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机器人行业确实存在着一些乱象,包括由于过度投资和重复建设而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浪费,一些地方政府把机器人产业看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而投资者认为其中有利可图,觊觎补贴和资金支持,两方面的推波助澜共同导致产业过热,另一方面,创新力严重不足,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机器人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逾90%的企业年产值在1亿元以下,即便龙头企业的规模也不大,营业收入同国际领先的机器人企业对比相去甚远,难以支撑产业规模化的发展目标。
服务机器人存在机遇
王野认为,技术创新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强化产业创新能力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近年来,在工业机器人方面,我国已基本掌握设计、制造、应用过程中的多项关键技术,开发出弧焊、点焊、搬运、喷漆等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近年来也开始起步,随着各项技术的突破,水下机器人、极地科考机器人、核工业机器人等各类自主研发产品不断涌现。
南京埃斯顿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杰高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我国机器人产品同国外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概念性产品较多、产业化产品很少。在工业机器人方面,国外企业已积累了数十年的经验,实力非常强大,中国企业很难突破这样的竞争格局。但在服务机器人领域,中国机器人企业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技术,具备“弯道超车”的能力和机遇。
关键零部件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决定机器人质量、性能的关键所在。研发和制造能力还比较薄弱、技术水平较低、性能质量不高,成为制约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短板。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敏佳认为,虽然一些企业已经实现了部分关键部件的国产化,但在批量生产时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方面还有待提升。加强核心技术的创新,光靠企业远远不够,政府也应该有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国产化。
提前布局机器人标准
“中国机器人TOP10”的另外一个主要任务是提前布局机器人标准。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组长、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中国机器人TOP10”将致力于加强我国机器人标准的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支持“TOP10”企业在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制定方面开展积极工作,逐步完善我国机器人国际标准体系,不断加强“TOP10”企业在国际机器人标准领域的话语权。
王野告诉记者,产品质量、可靠性都是制约我国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发展的瓶颈,行业标准的缺失是造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国内相关行业标准并不完善,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虽然在国际标准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但仍无法满足产业发展对标准的需求。
据悉,《国家机器人标准化白皮书》和《国家机器人标准体系框架》目前已经成文并即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