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运营商周年考:半数企业上演“空城计”
- 发布时间:2015-05-22 13:28:54 来源:中国网财经 责任编辑:书海
中国网财经5月22日讯 国内虚拟运营商正式放号后的周年答卷日前呈现在公众面前:最数据显示,经过一年发展,中国虚拟运营商用户仅500万。2013年12月,工信部分5批发放42张虚商牌照,如今仅有20余家企业公开放号,全面放号商用仅为6家,多数仍处于内部测试当中,或者按兵不动。
在牌照下放之时的满满热情,却遭遇到现实的冰冷。批零倒挂、170号段的短信识别、监管标准以及同质化竞争等等问题,均使得虚拟运营商举步维艰。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用户超过10万的虚拟运营商只有苏宁互联、国美通信、蜗牛移动等几家,多数虚拟运营商用户在1万之内。而这一年,虚拟运营商企业全年投资可能超过7亿元。
按兵不动背后三大外因
IBM调查显示:转售企业认为批发价格高、商业模式不清、IT投入成本过高是制约自己发展主因。 但行业人士通过调查了解到,还有三个主要外因:
1、平台搭建,用户测试,至少半年。
据虚拟运营商人士透露,一般计费系统、客服平台搭建需要半年时间,然后才能进行测试。星美集团副总裁张林苗表示,虚拟运营商平台不仅要和通信对接,还要与集团公司的平台对接,星美效率最高了,也需要3个月的搭建时间。而测试从4月份开始(先是内部员工压力测试,然后公众测试等)正式商用可能要到6月份。
2、基础电信运营商不希望虚商“太虚”
工信部向虚商开放1709、1705、1700三个千万级号段,处在第一梯队的虚拟运营商苦于没有新的码号资源,无法继续做大用户规模。从去年11月到今年3月,近半年时间里虚商用户数由50万发展到500万。
消息人士透露,在移动转售业务上,中联通向工信部申请后续4000万码号资源,已获批2000万,而中电信移动转售业务用户仅百万左右。根据基础运营商约定,每个城市给3000个号,激活率50%,才给虚拟运营商放下一批号。内部人士透露,虚拟运营商与基础运营商签约时承诺,将互联网业务与自身业务结合,做个性化的业务。事实上,多数虚拟运营商还是搞低价的语音和免费流量业务,不仅缺创新和个性化亮点,没有开辟新市场,抢到竞争对手用户,而是抢运营商自家的用户,造成集团内部投诉不断。
3、虚商牌照收回可能性不大
市场一度传言,工信部规定今年12月31日为大限,业务未达标试点虚商将会退市,甚至会被取消牌照。工信部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虚拟运营商的业务要一分为二地看。“互联网+”是主流,虚拟运营商转型互联网是迟早的事情。工信部监管主体是合法经营(譬如,严格推行实名制打击黑卡,规范客服系统,防止坑害用户),而对于企业用户量无明确规定。即便到了2015年底,如果虚拟运营商已建系统和客服平台,就不在退市之列。
需借4G东风“绝地反击”
随着越来越多的虚拟运营企业开始投入运营,市场竞争将渐趋激烈。如何建立虚拟运营商与基础运营商之间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面对4G规模发展的态势,虚拟运营商怎样乘势而上?
发展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许可是民营资本进入通信行业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是行业发展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工信部通信发展司副司长陈家春表示,移动转售企业和基础电信企业之间不是简单的竞争关系,而是合作的关系。
而转售企业作为试点的主要实践者,相对基础电信企业而言,拥有灵活的机制,丰富的业务资源以及细分市场的核心优势,转售企业在试点的过程中更多是要自身的核心业务作为切入点,将差异化应用服务与流量语音等基础业务相结合,探索与基础电信企业合作模式与业务发展模式,找准市场定位,以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服务来赢得市场。
跨界融合创新为本,“转售+”推动与垂直行业的整合。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电信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冲击和收入、利润低增长的严峻考验。曹建华表示,虚拟运营商依然存在整体发展速度较慢、号码可识别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批发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不够完善、虚拟运营商对通信领域不够熟悉、缺乏运营和服务经验等问题。
而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转型升级步伐将大幅度提速,整个信息通信业也面临着重要的机遇,“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为虚拟运营商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所所长鲁春丛表示,转售企业要加快推进资源捆绑,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未来的发展一定是在跨界融合创新。转售企业在套餐设计创新、流量服务创新、业务捆绑创新、跨界融合创新方面要形成明显差异于基础电信业的传统业务模式的特点。转售商一方面加快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另一方面要借助移动通信的基础打造“移动转售+”,加快与保险、银行、物流,制造等垂直型行业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