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科技 > 评论 > 正文

字号:  

保护个人信息还需提高个人意识

  • 发布时间:2015-05-06 07:20:14  来源:大洋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汤婧

  2013年斯诺登爆料美国NSA秘密执行“棱镜计划”,将网络信息隐私安全的话题带到公众面前。从那时起,网络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成为全球热议焦点。去年底发生的12306用户信息泄露事件,则给国人敲响了警钟,一个不小心,个人信息就有可能遭到泄露。

  眼下“互联网+”大热,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网络捆绑在了一起。以笔者所在的广州为例,医院挂号、出入境查询、快撤理赔等都已经可以在网上完成,从这个月开始,本省车辆还可异地年审,“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渗透进生活的每一处角落。

  互联网改变生活,它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便利,再怎么赞誉都不为过。可科技向来是把双刃剑,危机也正在潜伏,其中最令人担心的便是信息泄露。以往论及此问题,我们习惯将矛头指向互联网公司,毕竟此前发生的多起用户信息泄露事件,都与公司信息安全技术不足、管理不善有关。

  用户信息泄露,固然该把板子打向互联网公司,可作为当事人的我们,同样难辞其咎。2013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上,安全专家王清在现场演示程序,仅通过QQ号在1分钟内便可查出一个人的真实姓名及社交圈,轻易挖走个人隐私。另一项调查也佐证了这一点,2014年猎豹免费WiFi对全国8万个公共WiFi热点进行的抽样调查,有21%的公共热点存在风险,其中绝大多数WiFi热点加密方式不安全,包括黑客在内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侦听到该局域网内的数据通讯,如账号、密码、个人信息等。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的“大数据”会如此轻易地被盗取呢?一方面,糟糕的上网习惯,让我们很轻易地交出个人信息:禁不住免费WiFi诱惑,随意连接无线网;刹不住好奇心,随意打开陌生人发送的链接或文件;扛不住广告轰炸,随意下载手机应用;抵挡不了小奖品、小礼品的吸引,随意扫描二维码……甚至于,银行、邮箱、社交软件等多个账户用同一密码,个人信息很容易被“一锅端”。另一方面,对不少网站给出的“免责声明”,相信很少有人会仔细阅读,视若无睹的直接后果是,何种情况下不适用隐私策略,当事人往往难以甄别,于是个人信息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交出去”了。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