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案蝴蝶效应:小米距离专利围剿有多远
- 发布时间:2015-06-12 07:36:12 来源:一财网 责任编辑:王磊
“今年完成9000万台以上的出货量没有问题。”几天前,小米创始人雷军在最新高端机型(Note顶配版)发售会结束后说道。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的数据,2015年第一季度,小米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已紧随苹果之后,位列第二。
在这些狂飙突进的数据背后,除了小米高达450亿美元的最新估值,还有与日俱增的专利诉讼风险。
高通接受反垄断处罚后,小米的专利短板将逐渐变成现实困扰。历史证明,市场份额越高,遭遇诉讼风险越高。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小米的市场份额继续高涨,在印度被爱立信盯上,将只是开始。这个软肋,就像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在企业最脆弱的暗夜爆发。区别在于,过去,导火索只掌握在高通一家手里;而现在,则分散在十来个同业对手之中。所有人都在默默等待,第一个点燃引线的人。
高通大中华区总裁加盟小米
作为基带芯片制造和移动通信专利双料老大,高通让业内印象最深的标志,是其位于美国圣地亚哥(San Diego)的总部中,一面挂有1000多张证书的“专利墙”。但墙上的专利,还不及整个高通专利池的1/10。
图为高通大中华区总裁王翔(左)将加入小米担任高级副总裁
小米在最初发展的几年内,几乎没有专利储备。但通过购买高通芯片,无形之间上了保险,其他的公司都没办法起诉小米专利侵权。
这是因为免费反向授权——高通曾经靠此维护其下游生态链的方式,避免下游手机厂商陷入反复的诉讼之中。比如A手机厂商用高通的芯片,就得把他们自己拥有的专利无偿反向许可给高通,高通的芯片卖给其他家手机生产商B时,B就不用再向原手机厂商支付专利费了,A也不能去法院告B侵权。
在业内看来,上述模式对创立初期专利储备较少企业的快速成长较为有利。
现在,这个规则改变了。最近几年,小米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买进专利,但现有的专利储备显然远远不够。
即便只在中国市场销售,风险也开始放大。从技术上说,小米原本比较单纯的许可费计价模式突然变得复杂起来:专利是该交给一家,还是组合起来交给好几家?为了构建完善的专利防御系统,小米可能增加的成本包括:扩张法务部门的人员支出、申请和维持专利的成本、获得许可或购买专利的成本、应对诉讼的成本。从总体战略上说,未来市场蛋糕争夺更趋激烈,如果竞争对手要借专利短板,压制小米的发展,是极有威慑力的手段。
更不必提,在相爱相杀激烈的国际通信终端市场,摩托罗拉、HTC、黑莓、诺基亚、三星、苹果,在美欧市场互相诉讼已成家常便饭。一批批企业伴随着激烈厮杀,败下阵来,甚至销声匿迹。苹果曾在全球起诉三星、摩托罗拉、HTC等企业专利侵权,选择的重要标准,就是市场份额。而这些被起诉的大佬们,每家手里的专利储备,都远超小米几个数量级。
未来,在发展中市场也接近饱和后,美欧这样的高度保护知识产权的高端市场,将成为最终决定小米生死存亡的关键。安卓手机中,一度全球份额第一的HTC,也是在进入美国市场之后,在竞争最激烈的发展交叉路口上,被对手攻击专利软肋,开始逐步显出颓势的。
即便是专利储备较多的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进入发达市场也会遭遇第一关:数量繁多的NPE(non-practicing entity,非实施实体公司)带来的成本困扰。NPE不生产产品,但积极申请并收购专利,并通过诉讼等方式产生盈利。这些公司会找上门来向产品生产企业收取专利费,否则就提起诉讼。一般索取的和解金额,总是在可能需要花费的诉讼费和律师费之下。高通被处罚后,这种趋势可能会加重。
这也是为什么,5月19日,小米科技面对欧美市场正式上线的在线商店,上架的产品全是配件,缺少专利密集的智能手机。即便是配件,也可能涉及到一些核心专利的问题。
现在,要克服专利短板,摆在小米面前的有几条路:1. 像中兴、华为曾经做过的那样,继续交许可费,购买专利;2. 加大研发投入,申请自己的专利;3. 向联想学习, 去国际上收购拥有大量专利的同业公司。比如,岌岌可危的黑莓。
当然,选择这些道路的前提是,小米的梦想确实足够大,大到希望让“雷式英语”有一天到美国新品发布会上站台。
不过,创办仅过五周年的小米,已经算一个飞速发展的中国明星企业。达到投资人期待并不容易。为了突破逐步饱和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在国内,小米发展出智能家居和电视作为新的业务支撑点。此外,它还在打造“互联网+”的概念,多点投资,推出以小米为品牌的智能手环、充电器等多元化产品。在国际市场,小米已进军新加坡、印度等市场,并取得不错的成绩。
这样的“江湖地位”客观上也让小米更加重视专利诉讼方面的风险。6月10日,雷军在他的认证微博宣布,高通大中华区总裁王翔将加入小米担任高级副总裁,负责战略合作与重要合作伙伴关系。小米方面表示,小米公司与高通之间一直保持着长期而且密切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高通是小米“非常重要的芯片供应商,高通也是小米的早期投资方之一”。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位有着足够知识产权经验的国际化华人高层,或许有望帮助小米在专利领域找到突破口。
真正令人担心的,是另一个更大的故事:当中国式创新的小米后来者们,遭遇高通式专利墙。
中国手机企业陷“死循环”
高通、苹果这类美国高科技企业,往往愿意花上几十年,持续进行资本和人力的投入,以打造基础性的技术优势。高通和英特尔代表了全球半导体的核心竞争力——硬件的专利高墙与制造能力;苹果和谷歌则代表了智能手机的核心竞争优势——高阶的软件操作系统(IOS和安卓)。这些底层的核心领域积累就像创新的土壤,是衡量一个国家能否成长出引领型企业的根本。
遗憾的是,相比于美国的巨无霸企业,中国的半导体行业与软件操作系统领域,整体都非常落后。在美国人才市场抢手的电子信息工程等基础学科的毕业生,在中国却往往找不到符合本专业、合理薪酬的工作。一个明显的原因是,与动辄去纳斯达克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或佣金丰厚的金融行业相比,这些基础行业往往投资规模巨大,回报周期长,收益率也有限。
因此,大多数活跃的中国企业,还是习惯于“跟随创新”,通过参与组装环节,薄利多销来盈利。更接地气地说,现在中国做智能手机的,就像是10年前在北京中关村攒电脑的。先画个大概样品。然后,把满足需求的各个国际大厂的部件买来组装即可。唯一区别是,智能手机的代工环节(包括贴片和组装)也需要一定技术含量。如果没有自己的工厂,还得拉上富士康、英达华或者华勤。当然,一些有进取心的企业,比如小米,还在努力打造品牌,或者构建生态链。
可以想象的是,除了华为、中兴等较少孤例,这些智能手机企业都和小米一样,有待增加专利储备。如果简单反映在企业生产上,就是除了购买核心零部件,这些厂商还得为这些零件付出成本巨大的专利费。去年底,由两位智能手机诉讼案律师和一位英特尔高管共同撰写的一份长达66页的报告显示,一部售价400美元的智能手机,各种专利费用加起来竟然高达120美元,甚至超过了设备的零部件成本。这其中,高通公司生产的基带芯片组件,收取的许可费率就是业界最昂贵的之一。
所以,消费者在中国市场看到的大多数情况是,紧跟海外引领者的脚步,一批批缺少核心技术的同质化品牌和产品,一批批仿造的山寨手机,伴随市场份额的此消彼长,不断地陷入兴起又消亡的循环圈。
根据研究机构ICWISE(芯谋研究)的统计,2014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规模大概是:整个欧洲2.9亿台;美国1.3亿台;韩国2000万台;而中国是4.2亿台。另一组数字却不那么乐观,因为这个增长速度开始明显放缓,随着竞争者增多,未来放缓的速度也会逐步加快。
一家行业机构报告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1.1亿部左右,同比下滑3.7%。其中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1亿部左右,同比下降2.5%。这是过去6年以来,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第一次出现季度同比下滑的情况。
其实,当家电明星企业格力、罗永浩、广电挑战者乐视都开始蜂拥进入手机领域,冷静的旁观者早已给这个领域贴上“红海”的标签了。
外界关注的是,是否会有这样一批企业,还没撑到到像小米一样遭遇“专利围剿”,就可能因为价格战带来的利润下滑被迫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