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4日 星期五

科技 > 通信 > 正文

字号:  

起底电信诈骗:冒充税务领导来电 12万被骗走

  • 发布时间:2016-04-29 11:30:15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磊

  日前,央视新闻报道了复制SIM卡的新型电信诈骗,受到广大关注。今天,再来起底一种新骗术:如果您接到一个电话,号码虽然是陌生的,但对方却自称是你认识的某个领导,接下来会向你借钱救急,此时您就需要当心了,往下看看,假冒领导的真相。 骗术:冒充税务局领导借钱救急

  广东茂名的阿城,一天夜晚接到了一个显示为本地号码的手机来电,对方在电话里显得非常热情,称自己是税务局的,姓袁。而阿城做钢材生意,在当地的税务局,他的确认识一个姓袁的干部。

  两人在电话里聊了十多分钟,挂电话前,这个姓袁的要阿城明天上午到税务局来一趟,“有重要的事要说”。第二天上午,正准备出门的阿城又接到了姓袁的男子打来的电话,说税务局的领导这会儿在他的办公室,谈他工作调动的事。

  姓袁的说,他这会儿抽不开身,请阿城帮个忙,准备个两万块钱的红包拿过来,下午就会把钱还上,阿城不想得罪对方,毕竟自己的生意还有求于他,同意了对方的要求。几分钟后,姓袁的又打电话过来了。

  阿城:“当时他叫我不要拿钱过去了,让我汇款给他。”

  姓袁的发过来一个银行账号,阿城赶到银行进行汇款,很快他的电话又响了,姓袁的语气这时很急迫,说领导这会儿生气了。让阿城再次打款。

  阿城急忙再次打款,对方仍说不够,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阿城连续六次转账给对方,总计12万元,从此之后,对方音讯皆无了。通过与真正的姓袁的朋友核实后,阿城才发现自己被骗子给骗了,12万元钱已经不知去向。

  阿城遭遇到的正是一起典型的冒充熟人的电信诈骗,从前几年打电话“猜猜我是谁”,现在升级成了“我是你领导”。此类电信诈骗,骗子通常需要打四五次电话,每个电话都会为下一步设局留下埋伏,看一下犯罪嫌疑人自己是如何演绎这个诈骗剧本的。

  骗子演绎诈骗剧本

  犯罪嫌疑人罗某,28岁,电白区麻岗人,在诈骗团伙中,他的角色就是负责冒充熟人打电话的。罗某说,刚加入团伙时,组织者给了他一本“教材”,上面写着打电话时要说的所有台词,把这些台词背熟之后,就可以“上岗”行骗了。他向记者演示了按剧本诈骗的整个过程:

  罗某:您好,喂,那个谁,你明天早上你来一趟我办公室,有事情找你。

  记者:你谁啊?

  罗某:我谁你都听不出来?

  记者:我没听出来。

  罗某:我找你来办公室了,你都还听不出来。那你明天你就直接过来,就行了。

  真相:

  这是骗子打出的第一个电话,这个电话决定了骗局能否继续下去,要让受害人相信,自己就是一个不经常联系的熟人,而且是身肩要职的领导,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对方不便过多询问。从语气到声调都要把握好分寸,通常会使用“你明天到我办公室来一趟”等祈使、命令的语气,如果这一步奏效,第二个电话会在第二天的早上9点前打出。第三个电话间隔的时间不会太长,告诉受害人当面给钱不方便。

  为了打消受害人的顾虑,骗子会信誓旦旦地说,下午就会当面把钱还上。

  如果行骗得手,骗子会立即换一个电话卡,物色下一个行骗目标。所有的行骗目标都在骗子手中的一个“花名册”里,上面是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从受害人的手机通讯录中,骗子会找出带有局长、处长等职务后缀的联系人,判断出谁像是领导后,将其作为自己的假冒对象。

  个人信息是如何泄露的?

  在茂名市公安局,电信诈骗案件是立案最多的罪案,每天都会接到这类的报警和报案,当地警方专门成立了一支反电信诈骗侦查大队。在这里,记者见到了一本厚厚的册子,上面写满了从广东到福建,从北京到上海的各行各业的人员名单,包括手机号码和家庭住址,将近上万条。这就是警方不久前查获的行骗花名册。这些私密的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非常复杂。

  此外,网上售卖个人信息,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信息越详尽,售价就会越高,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个人信息买卖黑市,由于个人信息泄露渠道几乎无处不在,要想堵住源头非常困难。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个人的姓名、年龄、身份证号、信用卡号、婚姻状况、工作经历、教育、医疗、经济活动等公民个人信息已成为不法者眼中的热门货。在利益诱惑下,一些“内鬼”将履行职责和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非法出售。

  要想堵住这个缺口,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环境以及对涉嫌泄露信息群体的惩罚制度,缺一不可。大数据时代,尽快织成一张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网,才能让信息泄露不再是人们心头的一块硬伤。

  骗子如何“轻松”得到作案工具?

  购买了个人信息,还要有足够数量的手机卡和银行卡,骗子才能实施诈骗。这两样作案工具,一个用来打诈骗电话,一个用来取钱,记者调查发现,本应该是实名制开卡的银行卡和手机卡,却并没有完全落实。

  据犯罪嫌疑人黄某交代,每天他能代开出平均10张左右的银行卡,用的都是别人的身份证。这些身份证也是黄某买来的,代开出的银行卡在被打包之后,会立即被转卖出去。

  这些银行卡被层层转手,最终流到了“车手”那里。所谓“车手”,就是在诈骗的钱转账后,骑着电动车迅速赶到ATM机上提取现金的犯罪嫌疑人。骗子可以用买来的身份证开卡,说明银行卡实名制存在着漏洞。那么同样要求实名制的手机卡又会怎样呢?

  在广州市天河区东圃,记者进入了中国移动的一家代办点,在提出购买一张手机卡后,销售人员只是对记者拿的身份证做了复印,并没有比对是否为本人。事实上,记者拿的是比自己小16岁的另一个人的身份证,整个办理过程不足10分钟。如何防范冒充熟人诈骗的骗术?

  针对这类冒充熟人的电话诈骗,防范上只要做到九个字“不乱猜、不转账、多核实”,就可以避免上当。如果接到对方“猜猜我是谁”的电话时,不要去猜,应直接询问对方姓名;在对方自称某个熟人,但却感到似是非是、无法确认时,可以直接提出见面要求,如果对方借口推脱,基本可以判断对方就是骗子;当对方说自己遇到突发事件,急需用钱,这时要核实事件的真假,对于涉及到借钱、和转账的要求,更是要慎重。

  尽管个人信息泄露几乎防不胜防,但还是要有足够的保护意识,降低泄露的概率,比如身份证号、电话号码、银行卡号、家庭住址、单位名称以及家人的姓名等,在非必要的情况下,不要填写或提供给他人。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