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初现 风投业浮现“淘汰赛”硝烟(2)
- 发布时间:2015-09-17 12:58:10 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汤婧
投资人走下“神坛”,变身“保姆”
各路VC使尽浑身解数,在利益和服务上,向创业者倾斜,甚至像保姆一样。
在业内人士看来,李丰的一系列玩法并不新鲜。以太资本创始人周子敬告诉新京报记者,亲近创业者的一系列做法,在业内早有有尝试。
青山资本的“项目导师制”便是如此。为了帮助创业者成长,青山资本请个人LP(有限合伙人)做创业项目的导师,一对一帮助企业成长,并从投资回报让渡一部分金额奖励给LP。
为了争抢优质项目,投资人不得不走下神坛。明势资本的创始人黄明明直言不讳,“如果在今天这个市场上还有哪个人觉得他是高高在上的,那应该是脑子坏了。”
各路资本使尽浑身解数,在利益和服务上,向创业者倾斜,甚至就像保姆一样。“公关宣传、人员招聘、战略制定,甚至帮创业者找项目、攒团队,这些事情,都有投资人在做。”周子敬告诉说。
洪泰基金则是为创业者提供“拎包入住”的服务。合伙人商思林告诉新京报记者,洪泰为创业者提供了一整套的服务,包括硬件、技术、公关等。“从创业项目出生,到最后IPO或并购,洪泰都会帮助解决,创业者只需要安心做好业务,不需要再像交际花一样出去跑。”
李丰认为自己的做法更彻底。“我把我应该赚到的钱,都分配给帮我和帮你的人。从机制上已经不可能变得对你更好了,因为我把钱都给你了。”
激烈竞争下,投资人不断地将“早期”这个概念往前移,甚至潜在的创业者也成了VC争抢的标的。2014年,IDG和经纬中国都曾尝试招揽怀有创业梦想的年轻人,入驻公司一年,给予各种资源支持,激发创业潜能。
VC进入买方市场
创投关系变化的背后,是投资人和创业者供需关系的变化。
今年,VC在中国正好迈过30年的发展历程。在其发展早期,因为投资机构稀缺,第一波互联网公司融资非常难,只能到国外寻求投资。
1999年10月,高盛牵头对阿里巴巴进行了500万美元的首轮投资,获得40%的公司股份。同年,马化腾拿着改了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找到了美国IDG和香港盈科数码。两家投资机构共同向腾讯注资22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各占20%的股份。
如此便宜的交易价格,在今天互联网公司中已经极为少见。
以WIFI万能钥匙为例,2015年5月22日获A轮融资5200万美元,仅出让5.2%的股权。
据业内人士透露,当时投资人处于强势地位,有的甚至要求创业者签署对赌协议,如果项目预期盈利未能顺利实现,创始人可能会丧失对项目的控制权。
天使投资人蔡文胜,更知名的身份是美图秀秀董事长。2005年,当他还在为新公司苦苦寻找投资时,为了见IDG的投资人,激动得一天一夜睡不好觉。
如今,创业者已经很难想象这种激动的心情。对他们来说,一天连续见几位投资人并不新鲜。在以太资本的平台上,创业者甚至可以根据投资人的行为数据,拒绝投资人的约见。“20%的投资人会被创业者拒绝。”周子敬说。
李丰表示,从本质上讲,VC市场是一个商品交换市场,资金是商品,投资人是供给方,创业者是需求方。“在十几年前,VC是个典型的卖方市场,资金供不应求。可是近几年来,供需关系逐渐由供不应求、供需平衡,再到供过于求。”
供需改变的根源是资金供给量的增加。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0年VC募资额为112亿美元,和2009年相比,涨幅近100%。而2011年VC募资额激增至282亿美元,是前一年的2.53倍。
随着中国互联网公司到美国上市的窗口期到来,2014年,阿里巴巴、京东商城、微博等大量公司成功赴美IPO。IPO是VC最主要的退出渠道。企业一旦上市流通,VC往往获得高额回报。清科私募通数据显示,阿里巴巴上市后,软银获得的账面回报高达433倍。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VC机构在近几年内成立。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备案创业投资企业共计943家,比2011年新增备案创业投资企业多101家,而在2002年,这一数字仅为8家。
资本捧出泡沫
投资额快速增长,促使创业公司估值提高,在相等的股权份额下,投资人不得不注入更大规模的资金,而投资额的增加,反过来又会助推下一轮估值的飙升。
激烈的竞争下,创投数额不断高涨。清科数据显示,1999年,中国VC平均投资额仅为260万美元,而到了2015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已经超过800万美元。
青山资本创始人张野告诉新京报记者,2015年以来,即便是天使投资阶段,平均投资都在300万到500万左右,稍微好一点的项目基本都是800万到1000万。
“创投圈正在变得无比的疯狂”。2014年9月,经纬创投合伙人张颖在发给经纬系投资经理的公开信中说道。
张颖称,2014年以来,二级市场的“火热”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了一级市场。融资额屡创新高、公司估值和上市行情节节攀升,所有主流基金都在疯狂地投资项目,之前不太常见的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融资开始变得极其平常,创业项目每轮融资之间的时间差被迅速缩短,甚至上轮刚结束就涨价几倍开始下轮新融资的情况也变得“合理”且频繁起来。
投资额快速增长的背后,是创业公司水涨船高的估值。张野介绍,初始创业公司的估值自2013年以来,也几乎以一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长。
如今在舆论风口浪尖上的一亩田,在媒体报道中曾被吹捧为神话:过去4年里,实现了2000%的增长,估值每个月都在增长。创始人邓锦宏曾透露,很多VC找上门来,“我们基本是被动融资,连PPT都没有做过,只给他们看了后台数据。”
公司估值提高,相等的股权份额下,投资人不得不注入更大规模的资金。而投资额的增加,反过来又会助推下一轮估值的飙升。IPO受阻,投资人寄希望于股权转让或并购抽身退出,要求创业公司有更好的数据表现,压力之下,创业者不得不烧钱甚至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