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虹梦碎等离子:虹欧停产 数百员工等待安置
- 发布时间:2014-11-17 09:50:11 来源:南方新闻网 责任编辑:书海
2005年,索尼、东芝放弃等离子业务;2008年,日立、先锋相继宣布退出等离子面板生产。韩国的三星和LG电子也放弃了等离子面板新的投资计划,中国台湾的中华映管等也出售了等离子业务。在等离子面板行业,渐渐只剩下松下和长虹相互取暖,不过去年,松下同样放弃了等离子———长虹终于成了“孤家寡人”,并萌生退意。
“长虹以后还生产等离子电视机么?”南都记者问。
“这个问题你们还是关注公告吧,公告会披露后续进一步的推进以及及时的信息。”长虹新闻发言人刘海中对南都记者如此表示。
在宣布剥离虹欧等离子屏项目之后,长虹似乎也无心于等离子电视机整机的生产,这意味着长虹极有可能彻底跟等离子说再见了。
2005年,长虹将等离子投资视作重回彩电霸主地位的基石,并在2007年抛出了20亿美元的宏大投资计划。9年多后,事实证明长虹做了一次“错误”的决策。截至抛售前,长虹已经投资40多亿元在等离子项目上,得来的只有连年亏损,以及最后作价仅为6420万元的出售。
即使到今天,仍不能说长虹投资的失败是因为等离子技术本身。与其说是等离子技术输给了液晶技术,不如说是等离子生态输给了液晶生态。不幸的是,长虹是等离子生态最晚进入、最晚退出的那一个,跌得也最狠。
停产数百员工等待安置
今天,虹欧员工张凡(化名)和他的300多名同事们希望等到不同的安置结果。随着虹欧PD P项目的出售,作为PDP项目的一线工人,他们也将需要另寻出路。
11月2日,在因“策划重大事项”停牌一个多月后,四川长虹连发16份公告,其中一份资产出售公告称,公司拟以协议转让的方式向绵阳达坤投资有限公司转让持有的四川虹欧显示器件有限公司61 .48%股权,交易价格为6420万元。而四川虹欧正是长虹旗下负责生产、销售和开发等离子以及其他新型显示产品的主力公司。
事实上,在此之前,虹欧被转卖的命运早已被决定。2012年10月,四川长虹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终止向大股东长虹集团收购“欧丽安PDP”股权的议案。今年5月,四川长虹董事长赵勇在向投资者说明公司战略时再次提出,今年公司将对产业进行调整,对不符合公司战略、对发展造成拖累的子公司,进行战略重组或者退出。
等离子业务首当其冲成为长虹被调整的业务。“今年4月份开始,虹欧基本上就开半个月停半个月了,让员工放假休息。”张凡告诉南都记者,公司此前没有披露裁员信息,到9月底的时候,同事间陆续有消息传出,“虹欧要关门了”。
这期间张凡和同事们听说了“国家不让生产等离子”的说法。不过张凡的理解并不准确,这份消息其实是指北京的一份文件。2014年7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北京市发改委等部门制定的《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4年版)》的通知,这其中,对一些老旧且濒临淘汰的生产项目进行了禁止和限制,等离子电视制造在列。
这份规定在地域上和虹欧关系不大,不过这份通知从另一个地区主管部门映射了等离子的被“淘汰”宿命,而且市场的力量也让虹欧停了工。据张凡介绍,到10月初,虹欧完全停工,“工厂三楼和二楼的生产线9月到10月间陆续就停工了,一楼的返工部门还在上班,但是在10月也最终都停了”。
在这期间,虹欧推进了员工安置工作。据虹欧员工介绍,虹欧员工安置大概分两批,“第一批是没有给买社保,没有签合同的,经劳动仲裁后解决安置了,大概有200人左右。剩下我们第二批是合同工,有400人左右,之前公司给出了N +1的遣散方案,但是有不少人都不满意于这个结果,所以周一希望和虹欧再谈一下。”据其介绍,长虹也曾经提供过分流方案,将虹欧员工分流到长虹旗下的其他公司,“提供的岗位也没有吸引力,我们不太想去。”张凡说。对于虹欧转让进展以及员工安置问题,长虹方面表示,以公告为主,并没有进一步评论。
亏损虹欧PDP资产迅速缩水
据张凡介绍,一线被安置遣散的员工将有五六百人,在此之前,从韩国来的技术人员早已撤离。这似乎是为顺利转让虹欧做的准备。虹欧的接盘者为绵阳达坤投资有限公司,为绵阳市经开区国资委的全资子公司,经营范围是“国家政策允许的项目投资,项目投资咨询,企业管理咨询,机械和电子产品的销售、开发及服务,建筑施工总承包及市政工程的施工,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市政道路的维护和保洁”。显然,绵阳达坤的接手其实是帮助长虹接过了亏损包袱,继续运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虹欧成立于2007年6月,注册资本金为3.5048亿美元。虹欧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从2011年12月31日到2014年8月31日,公司资产和负债分别从人民币49.54亿元和34.21亿元变化为39.92亿元和38.89亿元。
而从净利润指标上看,虹欧过去3年连续为负。“虹欧从建厂到现在一直亏损,从来没有盈利过。”虹欧内部员工向南都记者表示,据其所知,虹欧产能每月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在10万台左右,差的时候每月三四万台。
虹欧官网资料显示,虹欧是由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世纪双虹显示器件及美国M P公司三方于2007年共同出资组建的合资公司。公司PD P项目通过分期建设,一期总投资6.75亿美元,形成年产216万片的PDP显示模组能力。当时,长虹给出的是三期规划,总投资超过20亿美元,形成年产600万片PDP模组的能力。不过如今,长虹后期的规划已经无从谈起,前期投资40亿也已经打了水漂。相比之下,国内液晶巨头京东方、华星光电过去一年则保持着满产满销。
产业分析师张春蔚表示,当年长虹延续了倪氏风格,希望下重注进军上游实现差异化,但让人意外的是,等离子如此迅速地成为明日黄花。
豪赌现实约束下的可行选择
长虹用将近10年的时间证明自己做了一次错误的决策。事实上,当长虹等离子项目从诞生至今,一直在质疑声中。
2004年,长虹换帅,赵勇接替倪润峰履新。彼时长虹深陷经营亏损的泥潭。2004年度,长虹对存货计提减值11亿,全年亏损37亿元。当时长虹面临高库存以及APEX公司欠款追缴难为的压力,长虹希望以“一次亏个够”的方式,摆脱历史问题。随后,长虹也拉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复兴”计划。
10年前接棒时,赵勇41岁,是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压力加工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此前在2000年6月,赵勇曾出任长虹股份公司总经理。但在2001年6月,赵勇出走担任绵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直至2004年复出长虹。
2005年4月,赵勇在一次董事会上首次提出生产等离子屏的想法,但遭到其他董事的一致反对。因为当时看来,等离子已经不占优势,中国市场上,等离子和液晶的市场占有率是3:7.
但赵勇仍坚持等离子路径。他的理由是:首先,相比液晶,等离子项目的投资和专利费门槛低;其次,在全球市场上,液晶屏生产厂家较多,而等离子屏由于生产企业较少,基本处于供需平衡,所以投资等离子可以脱离“价格战”泥潭;第三,等离子屏降低成本空间大,未来竞争优势大。
2006年,南都记者曾赴长虹绵阳集团采访,当时长虹集团董事巫英坚给出的理由一脉相承:一是,等离子与液晶面板相比投资只有对方的1/5;二是,等离子在动态清晰度、视角等很多技术指标上都优于液晶;三是,等离子技术相对容易掌握而且国内有一定的配套产业支撑;四是,相对于液晶竞争激烈,等离子还是个发展中的产业,有升级的空间。
张春蔚向南都记者表示,资金投入的现实约束、技术获取、竞争格局、技术特点等多项原因的综合,推动长虹做出了选择。
2005年下半年,赵勇开始秘密与日本先锋公司商谈合作,未果。当年12月,长虹开始与同样有意建设等离子屏生产线的彩虹集团抱团合作。2006年4月,赵勇在四川省“工业强省会议”上正式宣布确定投资方向为等离子屏。
D isplaySearch中国区研究总监张兵向南都记者表示,“进军等离子,是长虹在当时条件下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的选择,是在现实约束下的可行选择,我们很难说它是最优解或者是错误,无论是液晶六代线还是八代线,长虹当时都没有这个经济实力可以推进。”
事实上,等离子项目承载了长虹重回霸主地位的梦想。倪润峰时代,长虹曾经是国内彩电行业的霸主,2006年,南都记者在与多位长虹员工的接触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尽管各界对于等离子项目可能仍有不同看法,但是长虹员工渴望这一次豪赌可以让长虹重塑昔日荣耀。而倪润峰时代的“以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为己任”的文化痕迹依然明显。
结局产业链断裂,等离子输了
遗憾的是,等离子的迅速败退是9年前的长虹无法预知的。2006年10月,长虹集团控股的四川世纪双虹投资9990万美元并购SteropeInvestm entsB .V 75%股权,从而间接持有韩国第三大等离子制造商韩国O rionPD P75%的股权,曲线获取等离子核心技术。长虹随之建立虹欧公司,并开始投资建设第一期等离子生产线。但是随着项目的推进,豪赌等离子的长虹越来越像是一位“孤胆英雄”。
2005年,索尼、东芝放弃等离子业务;2008年,日立、先锋相继宣布退出等离子面板生产。韩国的三星和LG电子也放弃了等离子面板新的投资计划,中国台湾的中华映管等也出售了等离子业务。在等离子面板行业,渐渐只剩下松下和长虹相互取暖,不过去年,松下同样放弃了等离子———长虹终于成了“孤家寡人”,并萌生退意。
此时,等离子和液晶的份额对比已经从3:7变成1:99.
D isplaySearch中国区研究总监张兵向南都记者表示,目前全球已经没有从事等离子屏的规模企业,等离子技术已经退出产业,“但这不是技术本身问题”。张兵表示,并非等离子技术弱于液晶,而是等离子参与厂商太少,产业没有形成规模经济,竞争不够充分,技术提升也比较慢,成本下降速度不如LCD来得快。同时,从产业链上下游来看,由于没有规模优势,上下游产业链的从业企业也在不断减少,一些原材料和催化剂等组件厂商选择退出,产业链断裂。
实际上,等离子在技术上并不逊色于液晶。“等离子是主动发光,在画面质量、动态清晰度都远胜于液晶电视,在大屏领域的生产成本亦具有一定优势。5年前,42英寸的液晶电视要比等离子电视高出2000元左右。”家电分析师梁振鹏认为,等离子的失败不是技术原因,而是市场原因。“其核心技术掌握在以松下为首的日系厂商手里,而它们所坚持的专利封锁也让等离子错过最佳发展时机;相比之下,液晶面板的技术被韩系与台系厂商所掌握,相对较为开放。目前,由于液晶产销旺盛,规模产能摊平了成本,大屏液晶电视与等离子电视价格相差无几。”
早期“液晶做小,等离子做大”,等离子电视不能做小尺寸,而是在大屏幕有优势,液晶正好相反。在平板电视导入时期,价格高昂,尺寸的导入也是从小到大,这为液晶阵营的前期成长提供了市场土壤。
目前,退出等离子的长虹,拿军工业务顶上。长虹公告称,拟定向增发募集约40亿元资金,其中约22亿元拟用于收购零八一集团100%股权;13亿元拟用于投建智能交易平台和模式建设项目、智能研发管理平台及体系建设项目;剩余5亿元拟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长虹相关负责人向南都记者表示,军工产业长虹拥有先进的技术优势,预计对于公司形成强有力的、可持续的支持。同时军工业务的引入也有助于公司智能战略的推进。“智能终端产品是信息电子技术,比如我们的空调有独特的人体状态感知技术,虽不能下结论说是否使用了军工技术,至少在研发的思维上,和军工研发思维一脉相承。”
[链接]
等离子退场,谁来挑战液晶?
“我们尊重竞争对手,对于其选择我们不做评价。”对于长虹的“战略撤退”,TC L集团内部人士不愿正面回应。
事实已经作出了最好的回答:近几年,国内彩电厂商向上游延伸的趋势明显,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长虹投资成立的四川虹欧及TC L投资成立的华星光电。前者选择了等离子,后者则选择了液晶。在长虹抛售等离子项目之前,双方均在各自领域取得成功:四川长虹目前占据国内等离子电视50%以上市场份额,而华星光电则跃居全球液晶面板生产商第五名,但是含金量差了很多。
从TC L和长虹两家发展进程的对比可见一斑。虹欧的等离子生产线于2007年建成,直到2010年才正式量产,比预期慢了两年;而华星光电一期则在建成的19个月后量产,量产当年即实现盈利,去年底建成的二期同样计划于2015年正式投产。今年上半年,长虹集团亏损1.8亿,而虹欧则占据其中70%亏损额;相比之下,TC L今年第三季度,在多媒体部门(主要是彩电)营收下滑1.8%之时,华星光电营收上涨21.9%,并贡献了TC L集团50%以上净利润。
等离子已退场,液晶阵营似乎还不能高枕无忧———新一代O LED技术正汹涌而来。据市场调查机构D isplaySearch调查显示,今年 LED电视的市场规模约为10万台,明年将达到100万台,预计2017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400万台。据媒体报道,去年底,长虹通过另一家控股子公司虹视宣布兴建4.5代AMOLED面板量产线,预计在2015年建成、2016年投产,而其目前已有一条年产1300万片的2.5英寸OLED生产线。这或许是其扳回一城的机会。
但“液晶阵营”则认可OLED的未来,只是觉得还需要时间。“OLED是必然趋势,京东方目前从手机、平板等小屏市场切入OLED。但在大屏领域,55英寸OLED比液晶电视价格贵上一倍,还无法受市场认可,除非价格跌至仅比液晶高出30%。”京东方副总裁张宇告诉记者,“液晶通过自身发展已经突破大屏、动态清晰等瓶颈,而O LED的曲面效果显然无法取代液晶,除非实现可折叠及可弯曲,但这至少需要10-15年。”
无独有偶,京东方去年底在合肥投产了液晶面板8.5代线及鄂尔多斯OLED 5.5代线,而TC L的华星光电则继去年底二期扩建液晶面板8.5代线,也在武汉三期采用6代线进军O LED。
家电专家罗清启认为:“从液晶到OLED,消费者的肉眼观感其实没有太大区别了,O LED的发展取决于终端厂商的推广力度。”而梁振鹏则补充说,OLED在技术上依然有很大不稳定性,平均良品率仅有20%左右。目前,三星已经退出OLED大屏生产领域,55英寸以上的O LED彩电仅有LG一家在生产。“未来3- 5年,液晶依然会占据90%以上主流平板电视领域,而O LED目前更适用于便携式小屏领域。”
而另一种更新的显示技术、激光显示、则更不被看好。张宇说:“从LED到OLED至少是半导体技术的延伸,但激光相对比较另类。”
“一台70英寸的液晶电视售价已经跌到1万元以内,而100英寸的激光电视依然在10万左右,消费者不会为了多出30英寸付出这么高昂代价。同时,激光电视的安装十分复杂,也意味着其售后服务的难度更大,消费者接受程度更低。”在梁振鹏看来,激光电视只不过是概念包装的投影机而已。
“激光电视确实不是电视,它是家庭影院。”专注于激光显示技术的光峰光电董事长李屹认为,激光电视不是改变平板电视市场,而是将影院搬到家庭里。“现在电视打开率越来越低,但影院票房却蒸蒸日上,说明后者才是刚需。”
“激光电视至少100英寸以上,能给予用户影院的融入感,而液晶电视75英寸起就没有市场了。这就是激光电视的取代性优势。”李屹说,“液晶8.5代生产线动辄数百亿投资,而我们目前10万台年产量仅需数亿投资。”
“目前价格较贵主要是市场规模太小,但其发展规律符合摩尔定律。”李屹说,按照摩尔定律,明年100英寸激光电视价格可以降到3万,并逐步打开市场,3年内占据30%的彩电市场份额。“液晶平板厂商目前心态跟数年前的诺基亚一样,延续自己的逻辑,而真正的颠覆需要苹果这样的外来者。”
专题统筹:刘斌 汪小星
采写:南都记者 王海艳 蔡辉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