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科技 > 评论 > 正文

字号:  

别给网络热点乱贴标签

  • 发布时间:2016-04-14 08:51: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吕洪  责任编辑:王磊

  热帖每天都会有,网红也每天都会有。在铺天盖地的新媒体推送转发背后,在所有网民都在狂轰滥炸同一条新闻的时候,媒体还能否保持定力,用逻辑和理性而不是情感和冲动来报道和评价这件事?希望这不会变成一种奢望

  上周,在网上引发舆论海啸的是女子酒店遇袭事件,从4月4号作者微博发帖到全民沸沸扬扬用了不到3天时间。在这场每个人好像都有话说的事件里,警方、酒店、媒体、明星、网民、女权主义者……熙熙攘攘、唇枪舌剑,一起案件勾勒出互联网时代的芸芸众生相。风暴来临,人们都被裹挟其中;风暴过去,散落一地狼狈和鸡毛。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能隐约感受到互联网对传播规律和传播环境的改造和重塑。

  现在大部分社交网站上,都会有“标签”这个选项,这里面放着同类型的新闻和信息,方便人们对信息的归类、整理和使用。对每一个从事媒体行业的人来说,“标签”是一个让人爱恨难分的东西。一方面,所有新闻课上学习的理论都在提醒着,要谨慎使用标签,避免将人物或事件标签化;另一方面,标签意味着眼球、意味着点击量、意味着阅读数。找到能拨动社会情绪和心理的标签,似乎是一些媒体人无法控制的本能。

  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标签,每段历史都会有流行的热词。这些年,媒体和网民给这个社会制作了很多标签,“富二代”“白富美”“煤老板”“90后”“中国大妈”……传播学大师李普曼说,大众传播媒介不是镜子似地对社会现实的再现,而是通过媒体工作者的选取、加工各类事件构建“拟态社会”。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这些标签是时代的折射,但其中也凝聚了媒体对其意义的构建和再造。

  当前,网络是对社会影响最大的媒介,网民是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观察近年来每一场舆论风暴的背后,都能看到互联网制作的“标签”在其中的作用。即使是像女子酒店遇袭这样的犯罪案件,帖子的作者也承认刻意制作了一些吸引人的标签,“我是做互联网的,常刷微博的人,很明白怎么做。”

  互联网上制造的很多标签,都承载了人们有待表达的态度和需要发泄的情绪,因此很大一部分标签呈现出对某个群体负面的定义。我们不能指望每个网民都学过传播学概论,对热点事件和标签使用保持高度敏感和警惕,但媒体有责任,媒体人有责任。

  媒体在报道新闻事实、担当社会责任、传播价值理念之外,应该主动承担起培养大众判断、甄别信息的能力。当前很多媒体并没有很好地遵守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只知热点,不知难点;只顾迎合,不顾反思;只做标签,不做内容,被网络热点蒙着眼睛走、被网络舆论牵着鼻子走,进而造成了当前舆论场上的很多问题,甚至也削弱了传统媒体的声誉。

  热帖每天都会有,网红也每天都会有。无论是最近的明星婚礼还是女子遇袭,无论是机场征税还是大妈碰瓷,在每个网络热点背后,在铺天盖地的新媒体推送转发背后,在所有网民都在狂轰滥炸同一条新闻的时候,媒体还能否保持定力,用逻辑和理性而不是情感和冲动来报道和评价这件事?希望这不会变成一种奢望。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